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前行力量

时间:2019-09-05

瑞金市是赣南革命老区首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县市,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

毛主席送棉被生动诠释了革命战争年代鱼水相依的干群关系

孩子们在红井旁品味“泉水”的甘甜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渡口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本报记者 张武明 邱辉强

初秋的赣南大地,瓜果满林,橙橘飘香,一派丰收景象。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之日即将来临,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在即,这片浸染了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承载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以生机勃发的昂扬姿态、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告慰革命先烈;以传承红色基因、毫不倦怠前行的奋斗姿态,续写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

透过历史的硝烟,穿过70年如歌岁月,我们在故事里寻初心、在发展中看变化:一段段红色佳话色泽鲜活,映照出初心使命的光辉厚重;一组组奋进足迹生动清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力注脚。

感党恩、跟党走:从“吃水不忘挖井人”到“幸福感谢习主席”

8月26日8时,骄阳初上,20余名头戴红帽、手持红旗的小学生便来到红井旁。大家围井而立,听讲解员讲述那个著名的故事:

1933年4月,毛泽东同志随同临时中央政府由瑞金叶坪迁到沙洲坝。不久,毛泽东发现当地村民的饮用水居然是池塘里的脏水,就寻思着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在和大伙商量挖井时,村民们说,挖井会得罪“旱龙爷”、断了村里“龙脉”。毛泽东笑着对大家说:“挖井是为了大伙有干净的水喝。要是真有旱龙爷来找麻烦,就让他找我毛泽东好了。”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大家很快挖出了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为了使井水更加清澈,毛泽东还带领干部下到井底垫木炭、铺砂石。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填埋这口井,以断绝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想念。当地群众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井,大家晚上再把井挖开。反复几次,沙洲坝人民最终保住了这口井。

虽然在课本上读过,但看着红井再次聆听这个故事,孩子们感觉还是不一样。大家列队喝上一口红井水,反复诵读井旁石碑上刻印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几个字,深有感触。

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关注赣南这片承载着光荣革命历史与传统的红土地的发展。2011年12月,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推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老区发展翻开了历史新篇章。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视察,对革命老区发展给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

《若干意见》实施7年来,赣州城乡发生了破茧成蝶的巨变,习近平总书记“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殷殷嘱托在这里化作加快振兴发展的强劲动力。2018年7月,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并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瑞金市率先在赣南脱贫摘帽,“共和国摇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正是有了党的扶贫好政策,我才有信心做大做强脐橙产业,带领乡亲们抱团发展。”瑞金市合龙脐橙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小红感慨。摘掉“穷帽”后,瑞金人民饮水思源、感恩奋进之情溢于言表。

位于瑞金市扶贫办工作大楼二楼的脱贫攻坚成就展,详细回顾了瑞金人民对贫困实施“精准打击”的全过程。展板旁,写有“致富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习主席”几个字的灯箱格外引人注目。

在瑞金市云石山乡,“村村一台戏,感恩总书记”专题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来源于村民生产生活和脱贫攻坚一线的节目,表达了当地百姓发自内心的感恩。乡党委认真落实省委、赣州市委关于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感恩行动的要求,鼓励村民踊跃参加演出,让“村村说变化、村村晒幸福、村村谢党恩、村村思奋进”成为新时代红土地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从“天窗”中折射出的融洽干群关系,伴随着苏区干部好作风薪火相传

初秋的午后,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内,一栋两层小楼泛黄的土墙上,斑驳的树影随风起舞,勾起游客绵长的红色记忆。

“哎呀嘞,有一个故事你听我讲,毛主席给我开天窗,开出个天窗明又亮,(介子个)共产党,就是那天上的红太阳。”8月27日,红军后代、讲解员邓张姗用一首客家山歌,为游客讲述发生在这栋小楼里毛泽东为谢大娘开“天窗”的故事。

“一苏大会”后,毛泽东被安排在瑞金叶坪谢大娘家居住。一天晌午,从外面回来的毛泽东看见谢大娘坐在门口纳鞋底,便上前亲切问候:“大娘,天这么冷,您怎么还在门口做针线活呀?”谢大娘回答道:“屋里太暗,门口亮堂些。”毛泽东随即走进房间,只见狭窄的房间里虽说后墙上有一扇小窗户,但屋外的大樟树正巧遮住了光线。

看到这种情形,毛泽东暗暗自责。老大娘为了支持红军,把好屋子让了出来。毛泽东安排人买来玻璃瓦,请来泥木工,将大娘房间一侧的楼板锯成一扇“平躺”的“天窗”,并将“天窗”上方的屋面换上了玻璃瓦。谢大娘原来阴暗的房间,豁然明亮了起来。

一扇窗,一束光,一片深情,一份初心……这扇“天窗”的故事,诠释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赣南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而苏区干部好作风,已经在这片红土地上衍生出融洽的干群关系,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续写着新的传奇。

“有问题,就拨‘96333’”,这个被称为扶贫“110”的电话,在瑞金已经家喻户晓。

“我想学习大货车驾驶技术,能否帮我介绍一下……”沙洲坝镇清水村贫困户刘水平,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便拨通“96333”热线求助。扶贫干部接到工单后,立即沟通协调,几天后便把刘水平推荐至一家驾校免费学习驾驶技能。现在,刘水平已进入一家物流企业上班,每月工资有7000元左右。

“96333”热线有一整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对群众求助信息,平台会立即派发工单转办,要求承办单位限时办理并反馈,对单位办结情况实行预警式提醒、精准化考核,办理慢的亮黄灯、预期未办结的亮红灯,对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结或群众满意度低的进行约谈。

瑞金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袁勇说,瑞金能成为赣南革命老区首个脱贫摘帽的县市,与全市干部扎实的作风密不可分。“96333”热线让贫困群众有急难时,不用“找门子”“兜圈子”“绕弯子”,还通过完善的提醒和约谈机制,倒逼承办单位和帮扶干部改作风、提效率。

“我要办幼儿园”“我要开药品经营公司”“我要开市政建筑公司”……在瑞金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内的一块块服务指南牌格外醒目。前来办事的人员说,从原来的“你要”变成“我要”,这种人称上的变化,出于换位思考的考量,彰显了政府贴心为民服务的态度和诚意。

“只说‘Yes’不说‘No’。我们全面推行‘窗口没有否决权’服务机制,要求对不属本部门处理的事项要明确‘找谁办’,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要告知‘怎么办’,对法律法规不明确的要及时研判。”瑞金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刘慧萍介绍说,今年上半年,全市企业、群众办事满意率达99.97%。

从保护商人合法权益,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推动经济繁荣的决心从未改变

8月27日,农历七月二十七,瑞金市泽覃乡石水村农贸市场一大早便人群熙攘。这是当地约定俗成赶集的日子,村民们在这里吆喝自家种植的蔬菜和养殖的鸡鸭,贩卖款式各异的衣服和品种多样的水果。来往走动的人群、喧嚣的交易声,直到11时左右才逐渐散去。

“泽覃乡政府所在地靠近城区,没有专门的集市,我们村里这条街因此成为附近几个山区村公认的集市。”石水村党支部书记朱德才说。村里的一些老人知道,在朱德才口中的“这条街”上,留下过一段佳话。

那是1929年3月的一天,毛泽东等人来到瑞金石水圩(现石水村)。刚踏进圩口,就看见十几个战士围在一间百货商店前,嚷嚷着要商店立即停业,货物全部充公,店铺要烧掉。老板娘吓得啼哭求饶,围观的群众也露出困惑的神情。

见此情景,毛泽东上前询问,得知这间百货商店因为有当地土豪强行入股,被红军战士认为是一家“土豪店”。了解情况后,毛泽东让宣传员取来一些《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散发给围观群众,并让他当场向群众宣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保护城市商人的正当交易和正常生活……”

毛泽东告诉小战士,把土豪强行入股的资金没收充公,其他属于小商人的财产不能没收,更不能烧商店。就这样,一场风波转瞬平息,“党的政策是保护商人合法权益的”等消息很快就在周边传开。

90年时光流逝,当年的圩口已修起平整的水泥路,街道两旁的木板房也已被带店铺的楼房所代替,道路中间搭起了遮雨棚,砌成了排列有序的摊位。

“我们乡的农产品不愁销路,比如种植的3000亩脐橙,这几年还没成熟就在网上被预订一空。”泽覃乡乡长陈荣告诉记者,村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围绕“山上竹木林、田中烟果蔬、栏中猪牛羊、水中鱼鸭鹅”布局,村民收入大幅增长。如今,泽覃乡仅蔬菜大棚就有650亩,其他集中连片的蔬菜种植区也达到600亩左右。

如泽覃乡呈现的那样,近年来,赣州市农业产业迅猛发展,脐橙、油茶、蔬菜三大支柱富民产业风生水起。随着《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的出台实施,赣州市的蔬菜产业正逐步完成从昔日传统的“靠天吃饭”向科技型、管理型的现代农业转变;赣南脐橙产业搭乘互联网快车,以601.13亿元的品牌价值进入区域品牌百强榜前十。

“我们把蔬菜产业定位为巩固脱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要求乡镇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把蔬菜产业列入全市重点工作调度并进行通报排名。”瑞金市政府相关领导介绍,截至8月底,该市已累计建成蔬菜大棚4500余亩,计划在10月底前完成7000亩蔬菜大棚的建设任务。

发展产业,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基础。赣州市设立了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服务中心,诉求人可通过“12345”政府服务热线或“967788”维权专线电话、“967788”电子邮箱、市维权服务APP平台、来信来访等渠道向维权服务中心提交维权诉求。

今年初,赣州市还出台《赣州市非公(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方案(试行)》,通过对与非公(民营)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市直部门(单位)和窗口服务部门开展满意度评价,督促、激励其进一步转作风、提效率、优服务,营造非公(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以攻坚克难的意志和昂扬向上的姿态走好新长征路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85年前, 红军主力夜渡于都河,开启了战略转移的征程,于都被誉为“地球上红飘带的起点”载入史册。

在给游客解说这段历史时,讲解员谢玮琪重点要讲述这个细节:为了避开国民党军队的侦察机,架设浮桥的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在几天的渡河时间里,红军战士每天下午5点半开始架设临时浮桥,晚上8点以前完成,在组织人员夜渡于都河后,次日早上6点半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分散隐蔽在河岸边的大树丛里,不留任何痕迹。

“于都河宽600多米,可以想象当时的工作难度有多大。”谢玮琪介绍说,这样攻坚克难的劲头同样体现在于都百姓身上。为了给红军供应充足的口粮,当地群众四五个人守着一个土砻(当地用于给稻谷去壳的设备),日夜不停地加工粮食,保持“人停砻不停”。

岁月流转,军民携手共克时艰的红色记忆,已经深深根植在于都大地。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好的传承。在这片炽热的红土地上,一支又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干部队伍正在书写着新的精彩。

就在3年前,于都工业园区上欧工业小区内除了零星的几家企业外,全是山头与荒芜的土地。几年前,于都县决定以这里为主阵地,重点发展纺织服装这个首位产业。

“打造上欧工业园区的思路定了以后,大家按照分工争分夺秒干,都处于没日没夜的状态。大城市讲‘朝九晚五’,我们基本上是‘朝六晚十’,每个人办公的地方都准备着行军床。”上欧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谢赖发告诉记者,他和另外几名同事,这两年基本上都是在工地上吃盒饭,很少有回家用餐的机会。

撸起袖子加油干。仅仅用了21个月,上欧工业小区就建起了15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及公共配套设施,为服装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筑巢引凤”奠定坚实基础。如今,已经有上百个知名品牌在这里落户并投产。

“苦是真苦,累是真累,但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了成效。”在于都工业园区采访,每个人身后都有一连串感人的往事:为了协调好企业事宜,有人顾不上家里正遭受洪水侵袭;为测量农田面积,有人在中午炎炎烈日下也顾不上休息;为给群众做好政策解释工作,一些原先说话柔声细语的女同志逐渐变成了行事雷厉风行的“女汉子”……

攻坚克难,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为了守护好一方绿水青山,于都县生态环保局分别成立了信访中队和执法中队。去年,信访中队6名工作人员处理了300余件环保信访件,执法中队队员工作日基本都在下乡,周末还要开展扶贫工作,每个人都晒得黝黑。

“在与一些非法排污的企业打交道时,我们克服重重阻力,坚持依法处理,并以顶格处罚的方式,罚出威慑力,让他们不敢再碰环保‘高压线’。”于都县生态环保局副局长刘铸汉表示。

正是依靠广大干部这股加压前行、奋力攻坚的气势和勇气,于都县“六大攻坚战”得以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呈现出体量大、质量优、后劲强的良好态势。

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引领、感召广大苏区人民昂首奋进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

(图片由本报记者朱文标摄)

  • 上一篇:赣江新区“正风肃纪・随手拍举报平台”上线
  • 下一篇:暖!江西7姐弟12年如一日照顾瘫痪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