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在养殖基地给青蛙投喂饲料。本报记者 徐黎明摄
本报记者 徐黎明文/图
“前些年,靠几亩山林和水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现在,村里建起了养殖基地,我在基地上班,每月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越来越红火了。”9月8日,弋阳县中畈乡陈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方有凤领到工资后,难掩喜悦之情。
昔日的贫困户,如今成了当地特色种养基地股东,还能在家门口上班。在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家乡弋阳,以产业发展提升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的扶贫模式,成效逐渐显现。仅仅在中畈乡,就有800多名逐步脱贫的贫困户享受着产业扶贫带来的经济红利。
多元收入精准脱贫
陈塘村拥有6000多亩山林和4500多亩水田,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农民只限于种植水稻和油菜,收益非常有限,村集体经济来源也十分匮乏。2017年6月,该村通过借力产业政策,整合扶贫资金35.5万元,建成雷竹种植和泥鳅养殖基地。
陈塘村党支部书记黄育良说,通过山林流转,雷竹种植基地由朋朋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贫困户可在此就业。目前雷竹长势良好,套种的西瓜大获丰收;泥鳅正在捕捞出塘,仅此一项产值就达42万元,净利润近20万元。
据介绍,中畈乡拥有102亩雷竹、松树、油茶等种植扶贫产业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纳入68户贫困户合伙经营。合作社负责日常经营管理,提供资金和技术,贫困户通过有偿劳力方式参与合作社经营。在产业收益分红中,贫困户的占比高达70%。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基础,增加收入才是目的。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当地产业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2018年,中畈乡统一调度220万元的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土地租金、雇佣劳力、产业分红,为贫困户带来了多元收入。去年,该乡退出江辽村、下范村两个“十三五”贫困村,两村平均每户从产业收益中获得超过2000元的分红。
既当工人又做股东
弋阳青蛙养殖扶贫产业项目,是中畈乡2019年的重点扶贫项目。这个占地50亩的养殖基地,获得了当地产业扶贫项目资金近200万元,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覆盖全乡85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
走进基地,记者看到防鸟网连成一片,网下是一层黑色的遮阳网。地垄上趴满了黑斑青蛙,见有人走来,纷纷跳入水中,水沟里则放养着台湾泥鳅。
方有凤今年57岁,丈夫因患重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平时靠她在附近工地打零工维持生活。今年3月,方有凤被村里安排到青蛙养殖扶贫产业项目上班,负责投喂饲料,每月有固定收入。
据介绍,青蛙养殖基地预计全年捕捉出塘4万公斤商品蛙,产值超100万元。该产业项目净收益除了提取一部分发展基金,其他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
“除了分红,每月还能拿3000元工资,感谢党和政府扶贫的好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盛细明今年58岁,在养殖基地获得一份工作后,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培育壮大扶贫产业
中畈乡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组建农业公司,统一调度产业扶贫项目,统筹使用全乡产业扶贫资金,并对接辐射带动专业合作社,形成“一企多社,企社联动”的产业扶贫格局。
2018年,弋阳县五丰农业有限公司出资110万元与该县大海湖羊养殖场合作,在中畈乡江辽村创办湖羊养殖项目基地,2018年底该基地贫困户实际分红10万元。此外,公司已着手建设芋头、黄桃种植基地,打造泥鳅、白鹅养殖基地,争取到2020年建成种养基地面积1000亩,带动1000农户共同致富。
目前,弋阳县投入各类资金6000余万元,通过“公司、能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大力发展以大禾谷、雷竹、蔬菜等为代表的种植产业,以乌龟、湖羊等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产业,做大以休闲、采摘、观光、体验为模式的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目前,全县六成以上的村打造了“一村一品”,帮助1.8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