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一套《九江新闻》报道的画面)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 刘小荣)又到开学时,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都昌县汪墩乡杨储小学教师程会平第一次显得有点落寞。
明年这个时候,他就将离开教师岗位了。这一站就是40年的三尺讲台,他还真是舍不得。
望着眼前熟悉的阳储山,程会平的思绪像溪流中的山泉一样奔涌:从1979年参加工作开始,他就没有离开过这座山。40年的默默奉献,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又迎来了一群又一群孩子,在这样的迎来送往中,头发一天天变白了,对山村教育的初心却愈发坚定,犹如阳储山脉一样,岿然不动。
“那是1998年建的村小教学楼,阳储山程村和下村的一、二、三年级孩子全部在这里上学。”程会平指着村西面的一栋红砖楼回忆。在建教学楼之前,村里孩子的教室是“流动的”。祠堂是相对固定的课堂,但遇到下雨漏水等情况,程会平就带着孩子们把课堂搬到村部或者村保管室。作为村小唯一的教师,眼见几十个孩子挤在阴暗潮湿的祠堂上课,而且隔三差五还要“搬家”,程会平心急如焚。“必须要建个村小。”程会平坚定信念,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村民集资5万余元,后来又争取到县财政资金,建起了一栋两层的教学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村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比较简单粗暴。那时村上有个叫程小华的顽皮孩子,父亲在外地工作,家里大人管不住,爷爷情急之下用绳子把孙儿绑在树上。程会平见状,一边解开绳子,一边劝导程小华的家人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程小华跟着程会平,学完了小学一到三年级的课程,程会平细心的关爱、耐心的教导,让程小华转变了很多。程小华后来随父母迁居外地,但从没忘记过曾经给他解开绳子的程老师。2005年,在浙江温州创业有成的程小华回到家乡,专门看望程会平时感激地说:“当初要不是您解开了绑我的绳子,我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呢。”
“没有什么特殊的教育方法,就是爱心、耐心、细心。”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程会平,用山里人的淳朴勤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山村的孩子。孩子们都喜欢跟着程会平,傍晚放学回家后,很多孩子吃完晚饭又相约来到程会平家,在昏黄油灯下学知识、听故事、做游戏。程会平也深深爱上了山里的孩子们,立誓要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山村教育事业。那时,程会平的父亲在景德镇一家国有瓷厂工作,哥哥弟弟们都先后在景德镇安家落户,只有程会平不愿前往,一直当着山里的“孩子王”。
2008年,阳储山村小教学点撤并,程会平离开了坚守近30年的村小,到3公里以外的杨储小学教书。程会平的妻子,是杨储小学的代课老师。陡峭弯曲的山道,从此成了夫妻俩来往学校的必经之路。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们,程会平和妻子每天5时起床,7时之前赶到学校,傍晚孩子们都平安回家后,程会平和妻子才安心回家。在程会平的影响下,班上的孩子也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用朗朗的读书声迎接清晨的朝阳。
上完这个学期的课就要退休了,59岁的程会平却仍然放不下孩子们,不仅担任了五年级班主任,任教语文、数学两门课程,而且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陪伴孩子们身上。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一般吃完午饭就早早来到学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们,程会平在教室放了一把折椅,和学生一起午休。班上有一个名叫陈薇薇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在城里的小学就读,因父母在外务工缺少家庭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陈薇薇的父亲想起曾经教过自己的程老师,于是把女儿从城里的学校转学到程会平的班上读书。4年来,陈薇薇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改变,逐渐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各科成绩在全乡学生中名列前茅。
从1979年参加工作至今,程会平所教的科目,学生成绩在全乡17所小学中,年年名列前茅。程会平也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连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工作者。
程会平有个幸福的家庭,儿女事业有成。面对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同事们都说:“辛苦一辈子了,退休后到儿女那里多住一住,享享清福。”听到同事们的劝说,程会平总是淡淡一笑。多年好友刘朋林知道程会平的心思:“老程的根在阳储山,他把山里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老程对山里孩子的爱,就像阳储山的清泉水一样滋润心田。”
这是程会平的心声:从教一生,烛照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