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强 本报记者 徐黎明
“今年能过一个好年了!”9月15日,站在周家生态水稻种植基地,看着丰收的稻浪,德兴市万村乡沙畈村村民余四崽喜上眉梢。
今年52岁的余四崽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腿脚又有残疾,除了种些自家吃的粮食和蔬菜外,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和妻子一起做一点时有时无的来料加工活。
2018年深秋的一天,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徐定平和驻村工作队员来到周家自然村走访贫困户,看到山里大量农田由于无人耕种而抛荒,便萌发了开辟一条脱贫新路的想法。
“沙畈村地处山区腹地,土壤条件好,种植无公害生态水稻,既能解决田地抛荒的问题,又可带动贫困户增收,一举两得。”从周家回来,徐定平开始谋划种植生态水稻,并牵头成立了生态水稻种植合作社。短短几天时间,就先后有32户贫困户加入生态水稻种植合作社,试种的田亩数也从最初设想的几亩扩大到近20亩。
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余四崽,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因为余四崽是庄稼“老把式”,徐定平安排他做田间管理员,负责巡田、看水等工作。余四崽做得有模有样,大伙都尊称他为“土专家”。
“筛选优质稻种,人工栽种、除草,农家肥打底,石灰除虫……每粒稻谷都是我们用汗水换回来的,很多人在用石灰除虫时都被石灰灼伤了皮肤。”余四崽坦言,生态水稻不好种,丰收的背后是贫困户的辛劳与汗水。
9月4日,沙畈村生态米开始预售,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们发微信朋友圈,打电话,带着样品进商场和超市,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目前,沙畈村生态米已接受预定2000公斤,预售金额达2万元。
徐定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种植的水稻按亩产加工大米400公斤,每公斤售价4元来算,每亩收入是1600元;每亩生态水稻虽然只能加工大米250公斤,但每公斤售价至少10元,每亩收入超过2500元。
“劳务工资领了3500元,到时分红估计还有3000元左右,种植生态水稻让我增收了6000多元。”掰着手指算了算,余四崽喜笑颜开。
“明年计划将生态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在周边山地种上20余亩枇杷,并引导贫困户在鱼塘水面养殖水葫芦,用水葫芦养猪,再用猪粪发酵种植生态水稻,逐步建设生态种植园,带动全村贫困户共同脱贫致富。”徐定平满怀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