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江西跑出全域旅游加速度

时间:2019-10-24

在婺源江湾镇考察。

在篁岭古村晒秋美景前留影。

参观中国戏曲博物馆。

参观上饶经开区晶科能源生产基地。

观看采茶戏。

《梦里老家》大型实景演出现场。本报记者 朱 华 吕玉玺 李 芳摄

在南昌秋水广场欣赏魅力赣江夜景,在弋阳江廖肖国际文学村感受秀美乡村建设的变化,在婺源篁岭古村体验晒秋民俗文化……10月17日至21日,参加第25届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会暨“70年看变化赣鄱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嘉宾,先后来到南昌、抚州、上饶,深入城市、乡村、景区,体验江西将“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的加速度。

本报记者 吕玉玺

处处是景,跟着文化去旅游

“青山绿水、翠竹林立,这里的草木正呼吸着绿的气息,生机勃勃;音乐咖啡、书香满村,这里的游人都穿行在时尚与优雅之间。”走进弋阳县江廖肖国际文学村,陕西日报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元莉华最大的感受是:“满村尽带书香气”,文旅融合特别紧密,村里每幢农房都是有文化气息的景点。

江廖肖国际文学村位于5A级景区龟峰的北面。依托龟峰景区的资源优势,该村将文化与旅游充分融合,以文学为主题,以欧式浪漫小镇为载体,建设了融乡愁广场、作家广场、主题文学馆、文学长廊等于一体的文化田园综合体。

文学村共建设五个文学馆和两个作家公寓,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空间,也吸引了梁晓声、梁衡、周大新等文学大咖相继走进弋阳,来到文学村采风授课。王蒙文学馆、梁晓声文学馆、梁衡文学馆……大家在主题馆前一边听各个馆的特色介绍,一边驻足详细了解这种以“政府(平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共建共享的文旅发展模式,纷纷为这里的“旅游+文化”取得的成效点赞。

10月21日晚,与会嘉宾在婺源观看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里老家》。《梦里老家》的舞台融合了月夜、星空、山水、草木等舞美特效,演出场景随季节景色变换,融入了婺源特色的徽州传统文化和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一个多小时的精彩表演,引发了现场嘉宾的文化共鸣。

“从抚州的文昌里、实景剧《寻梦牡丹亭》,到弋阳的文学村、婺源的山水实景演出《梦里老家》,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江西做足了‘旅游+文化’的文章,可以说是跟着文化去旅游,达到了处处是景、移步换景的效果。”山西日报编辑中心主任刘国锋说,江西红色、古色、绿色元素在旅游中得到了充分融合,山西也有很多文化资源,江西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探索,很值得借鉴。

乡村景美,靠着风景来增收

“真美,太美了!”“这里就是一幅画,色彩太壮观了。”10月21日下午,与会嘉宾来到婺源县江湾镇篁岭古村,一进入古村,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相机、手机,留下了晒秋的美丽图景。

走进篁岭,眺望篁岭山间,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鳞次栉比,晒架上摆满圆圆的晒匾,晒匾里晒满果实,五彩斑斓的晒秋色彩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交相辉映。

与会嘉宾眼前这片诗情画意的景象可来之不易,篁岭地无三尺平、交通不便、严重缺水,过去一度成为“空心村”。从过去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游客如潮、幸福富裕,篁岭焕然一新的秘诀,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篁岭将搬迁安置与景区建设相结合,320名村民通过搬迁实现安居。同时,古村腾出来的古建筑为篁岭的发展提供了空间。通过对古村落建筑及风貌体系进行规划、保护,并进行内涵挖掘、文化灌注,如今的篁岭旅游业态丰富,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

“江西的城区、景区、乡村都很美,全域旅游发展速度快,在弋阳、婺源等地,通过多元打造,变村点为景点,老百姓都实现了家门口增收,找到了乡村振兴的产业之路。”新疆日报社副总编辑杜宗阳深有感触地说。

江西省努力探索青山原形、绿水原味、文化原真的“三原”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大力促进乡村旅游与山水融合、与乡土民俗融合、与农耕生产融合、与全域旅游融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面貌,促进了农业转型,推动了乡村振兴。2018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400多亿元。杜宗阳认为,全域旅游离不开乡村旅游的全面开花,江西的乡村旅游基本实现了旅游业从“零星分布”到“全域发展”,并且模式多样,准确把握了“旅游无处不在、体验无时不在、产业无所不在”的发展趋势,可以说跑出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加速度。

红土地上感悟初心

本报记者 曹小武

一到江西,让大众报业集团总编室编辑孙先凯印象深刻的,是这片红色土壤孕育的秀美山水和丰饶物产。接下来的几天,他更为这片红土地上的红色文化所震撼。革命先烈在江西这片红色热土上,为“可爱的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故事,在这里代代传唱,赓续绵延。

孙先凯告诉记者,在方志敏故居,得知村中后人都是烈士的后代,看到他们自发组成剧团,用话剧的方式传承先辈们的故事,他很感动,更深受启发。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当年,老一辈革命先烈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如今,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所言的场景已成为现实。这盛世,已如先烈所愿。

不忘初心,更应奋进。孙先凯表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更应守初心、担使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要主动到基层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实景演出打动人心

本报记者 朱 华

10月21日晚,一场以乡愁为主题的《梦里老家》实景演出在婺源上演,给参加采访活动的嘉宾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这场演出以婺源山水为载体,用绚丽的灯光、震撼的音乐,再现古代诗词歌赋所描绘的“梦中家园”,展示了千年徽州文化内涵。

演出结束后,嘉宾们纷纷表示,这台实景演出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体验婺源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打动人心、回味无穷。同时,这种演出形式也丰富了游客在婺源夜间的休闲度假时光,是“文化+旅游”的成功尝试。

近年来,婺源在打造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里老家》的基础上,建设了梦里老家特色演艺小镇,涵盖了旅游商品街、特色美食街、休闲娱乐街、民宿客栈群等,提供吃、住、行、游、娱、购一站式的夜间旅游服务,助推当地全域旅游发展。

晒秋晒出了大产业

本报记者 吕玉玺

10月21日,参加第25届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会暨“70年看变化赣鄱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嘉宾,来到婺源县篁岭古村记录晒秋美景,传播民俗文化。

在地无三尺平的篁岭,一家一家的晒台上,大竹盘里晒着红艳欲滴的辣椒,金灿灿的南瓜、大豆和皇菊,丰收的情景铺陈在古色古香的粉墙黛瓦之上,村民们用眺窗为画板,支架为画笔,晒匾为调色盘,成就了一幅晒秋特色民俗景观,受到了全国各地游客的热捧。

“我在网上看过不少篁岭晒秋的图片,现场看了以后更加觉得美不胜收。”陕西日报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元莉华说,篁岭通过不断挖掘晒秋文化,打造出强势的晒秋文化IP,也绘就出晒秋农俗景观,创造出“最美中国符号”。

景色美了,篁岭的游客量逐年递增,在旅游旺季,游客量可达到日均3万余人次。游客多了,产业也活了。古村酒吧、民宿、传统特色小吃、影院等旅游相关产业也全部带动起来。元莉华告诉记者,一番体验下来,感受最深的是晒秋聚人气,使篁岭从一个濒临消亡的古村落,演变成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与其说是晒秋,更可以说晒出了一个产业。

观光升级为体验

本报记者 李 芳

“没想到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还有Wifi,我可以把刚拍的美景发个抖音了。”10月21日,解放日报社责任编辑竺暨元在体验了三清山智慧景区项目后惊喜地说:“三清山智慧旅游,感觉很不错。”

移动支付、刷身份证自助取票、VR观光、语音导览、智能导航、在线购票、手机扫码……三清山景区通过智慧旅游项目,大大提升了景区的运营效率和游客旅游满意度。

在三清山脚下,一个有电子地图、充电拐杖、充电雨伞等物品的共享智能柜,让参加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会的嘉宾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旅游方式。大家纷纷表示,我们正快步迈进5G时代,在国内旅游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传统的旅游方式面临严峻考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将其与旅游项目融合至关重要。三清山建设智慧旅游,使观光升级为体验,体现了一种新的旅游趋势,非常契合现代人的需求。

  • 上一篇:陶瓷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开赛
  • 下一篇:民宿陶艺两相宜 中外宾客络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