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梓文 本报记者 曹诚平
贫困户有序复工抢种蔬菜保供应。 本报记者 曹诚平摄
一袋袋花菜、菠菜、茼蒿等蔬菜摆在办公楼前,每一袋蔬菜上面都标着价格,不时有人走过来,扫一扫旁边的二维码,付钱后拎走。这是3月1日记者在九江市柴桑区城门街道办公楼前看到的一幕。设立无人售货摊点,销售金桥村扶贫产业园的蔬菜,是当地政府部门帮助产业园打开蔬菜销路的方式之一。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城门街道办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将蔬菜基地变成移动的货架,确保贫困户的收入不受疫情影响。
小车在美丽的城门湖畔欢快地奔跑,山回路转,不到20分钟,就从九江市区抵达金桥村,一排排整齐的大棚跃入眼帘。金桥村扶贫产业园被誉为柴桑区的“生态后花园”,产业园于2018年5月建成,占地面积513亩,以种植辣椒、大蒜、花菜、西兰花、西瓜、草莓等有机蔬菜和水果为主,吸纳了25户贫困户入股,带动100余名劳动力就业。
“贫困对象在产业园务工,每天报酬为100元,有的人在产业园一年的务工收入有两三万元。可以说,产业园经营得怎么样,直接影响到贫困户的收入,直接决定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成败。”柴桑区纪委驻金桥村第一书记李英红说。
可是,就在产业园为脱贫攻坚发挥重要作用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产业园经营带来阴影。疫情防控期间,正是产业园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如不及时将这些时令蔬菜销售出去,一年的扶贫攻坚成果就将化为泡影。
“决不能让蔬菜烂在地里,决不能让疫情影响贫困户收入!”从疫情阻击战打响开始,城门街道办和金桥村负责人就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蔬菜销售。针对产业园位于柴桑区城郊,本地有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春节期间返乡人员多等特点,街道办和村负责人确定了蔬菜“四进”销售模式:进机关、进企业、进商超、进农户。
村干部建立了2个蔬菜销售微信群,群内人员多达1000人。每天,村干部在群里发布当日蔬菜供应品种,以较低的价格优惠销售。“大家通过微信和电话预订,线上支付后,我们这些街道办和村里的干部就变成了送货员,有的开小车,有的骑电瓶车,有的走路,将机关单位和村民预订的蔬菜送上门,把蔬菜基地变成了移动的货架,既方便了客户,又解决了卖难,还减少了居民出门,有利于疫情防控。”李英红说。
除了采取“四进”销售模式,产业园还设立了无人售货摊点,附近村民也可以到基地自己采摘,现场付款。
李英红告诉记者,由于产业园实行的是多品种轮作方式,一种蔬菜不会种植太大的面积,因此每种蔬菜产量不会太多,即使滞销,数量也有限,可以有效规避疫情、天灾等带来的风险。目前,产业园里的花菜、白菜、大蒜等10多种时令蔬菜已经销售一空。“为了保障市场供应,我们及时组织贫困户有序复工,抢种一些生长周期较短的蔬菜,以及西瓜等,让扶贫项目产生更大的效益,确保贫困户收入稳中有升。”李英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