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圩乡力源农业蔬菜种植基地新建的蔬菜大棚。通讯员陈胜孙摄
周文思 本报记者 朱 华
“在这里工作一个月可以挣到3300元,比我去年在外务工收入更可观。”8月13日,崇仁县河上镇元家村台和惠农业蔬菜种植基地,正冒着烈日挖红薯的贫困户杜国兰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蔬菜种植基地占地2100亩,其中今年新增种植面积970亩,上半年销售收入420万元,毛利达上百万元,共吸纳近百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崇仁,50亩以上的大型蔬菜基地如今已有87个,呈现点多面广的良好发展趋势。
近年来,崇仁县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在保证全县粮食生产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把蔬菜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促流转、推农技、送资金、强品牌等手段,打造集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1至7月,该县新增50亩以上连片蔬菜种植面积1.24万亩,其中新增钢架大棚面积0.25万亩,预计全年蔬菜产量可达27.8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同时,带动600余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入股等形式参与蔬菜基地经营,全年户均可增收2.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400万元以上,产业链带动就业近1.2万人,“菜篮子”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出台奖励政策扩大种植面积
崇仁县交通便利、气候条件优越,近年来培育了一大批能种菜、会种菜、种好菜的菜农队伍,以及活跃于南昌、长沙等地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经纪人,崇仁蔬菜也在省内外打响了品牌。
为减少疫情对全县蔬菜生产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激发蔬菜行业的生产活力,该县出台了蔬菜生产发展奖补系列政策措施。当地规定,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凡是注册自主品牌、种植50亩(含)以上大棚蔬菜的,每亩奖补2000元;种植100亩(含)以上露地蔬菜,无自主品牌种植的每亩奖补300元,有自主品牌种植的每亩奖补600元。
此外,该县还充分发挥“财政惠农信贷通”和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种植面积超过50亩大棚或100亩露地蔬菜的种植户贷款时,可享受政府贴息50%政策,贴息时间为1年。目前,全县各类金融机构已发放蔬菜产业发展贷款1000余万元,一大批在外发展的崇仁种菜专业户返乡创业,扩大种植面积,推动当地蔬菜产业进一步向现代化、专业化转型升级。
“疫情期间,由于物流中断导致蔬菜滞销,政府通过机关食堂采购和补贴捐赠的方式,缓解了我们合作社的压力,同时还协调银行延缓还款期限,让我心中的石头落了地。”说起政府的帮扶工作,崇仁县润绿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曾建辉十分感慨。
破解土地难题加强农技推广
近日,郭圩乡力源农业蔬菜种植基地人头攒动,数十名村民正忙着搬运、分拣、打包刚采摘下来的辣椒。村民陈小兰说:“我家有4亩地流转给蔬菜基地,现在基地有收成了,我也过来帮工。”
通过土地流转,力源农业蔬菜种植基地今年新建了200亩蔬菜大棚,用于种植茎叶蔬菜。像陈小兰这样流转土地给蔬菜基地的农民,在崇仁县已有上千户,流转土地面积1.5万亩。
为破解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难题,崇仁县推广以土地入股、“置换(出租) 优先务工”等土地流转新模式,让农民得到更多收入,大大加快了专业户扩大生产规模的步伐。
农业科技推广是蔬菜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崇仁县与江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成立崇仁县蔬菜研究院;推行技术帮扶制度,按照每50亩以上连片大棚蔬菜基地配备1名技术员的标准落实蹲点服务,组建技术服务团开展分片巡回指导。“农技员点对点提供技术服务、手把手指导预防病虫害,每年为我们基地减少经济损失10万左右。”力源农业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陈清明说。
打造公共品牌发展蔬菜电商
在发展大型蔬菜基地的同时,该县充分发挥自主品牌优势,形成抱团经营合力,鼓励小规模种植户无偿使用崇仁县公共区域品牌“康斋鲜生”。
“这个西红柿之前卖2.5元一斤,现在用‘康斋鲜生’品牌,可以卖到3.5元。”崇仁群惠合作社负责人占小明告诉记者,以前合作社种植的蔬菜只能在农贸批发市场零售,现在可以销往高端商超,品质提升了,价格也上去了。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如今,崇仁蔬菜经销模式已由早些年的肩挑手提、摩托车装运,升级为分级分拣、统一包装销售,建成了冷藏保鲜、物流配送、深加工一条龙体系,相比之前的经营模式每亩经济效益增加1500元。
该县还发挥经纪人及销售大户的外销纽带作用,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批发市场设立直销窗口,开通电商平台、手机APP销售平台,采取“线上销售”“定点配送”“订单销售”等智能营销模式,全力拓宽市场营销渠道。今年以来,通过新拓展的互联网销售渠道,喜源、圆点、同能等一批蔬菜种植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电商销售额达1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