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提起农业,许多人想到的是“锄禾日当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画面。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加速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也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科技赋能农业,催生了一大批“新农人”,让乡村振兴前景更加广阔。今天,请跟随本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看一看智慧农业的“科技范”。
看着屏幕把田种
本报记者 徐黎明 文/图
智能农机闹春耕。
人勤春早。在新干,新型职业农民利用现代化、智能化农机作业的场景屡见不鲜,卫星导航旋耕机、遥控植保无人机、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助力春耕备耕,广袤的田野里蓄积着科技力量。
3月4日,在新干县金川镇桁桥村的水田里,数台大型旋耕机正井然有序轮番作业,微润的泥土不停翻飞,一派热闹的春耕景象。而远在县城办事的张建国,点开手机APP,其名下20台农机所处的位置、运行轨迹、作业量一目了然。
张建国是新干林源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该合作社参与作业的农机,包括履带式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等,今年大部分安装了智能终端系统。张建国告诉记者,对农机装备升级,最大亮点是基于北斗卫星的智能网联,有了它,千亩级的水稻种植基地,只需指挥几台智能农机,几天内就能完成翻耕作业。
当日,县农机大市场热闹非凡。来自溧江镇的种粮大户陈欧春正试驾一款埋茬起浆机。一圈下来,他非常满意,当即拍板购买1台。
陈欧春种植了1000亩水稻。这些年,他陆续淘汰一批老农机,换成了智能大型拖拉机。他自豪地向记者亮出了他的农机家底:烘干机1套、收割机3台、大型旋耕机2台、拖拉机2台、大型插秧机2台、植保无人机4台。“有了这些智能农机,今年春耕可节约人工成本4万元。”陈欧春说。
“以前看天种地,现在看屏幕种地。”陈欧春说,他最大的感触是,智能农机更有利于精细化种田,经济效益更明显,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穿行在神政桥乡的新干县现代农业示范园,记者大开眼界。
首先看到一架无人机搭载着农作物生长监测仪,在科技人员的操控下飞上蓝天,几分钟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就可以了解园区不同田块各种作物的长势、叶面积指数、肥力水平、产量品质预测等一系列信息。
走近漫山遍野的钢架大棚、玻璃阳光棚。大棚外建有一个多功能农业环境监测站,屏幕上滚动着土壤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雨量等实时数据。这个投资5亿元的综合示范园,入驻了14家农业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该园区形成以优质果树、绿色蔬菜、高产水稻三大主导产业,同时涵盖了花卉苗木、特色水产等产业。
去年6月,该园区安装完成了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园内遍布数据采集视频,各采集点通过传感器,将园内各种农作物的数据参数汇集到中控室,数据可与省农业农村厅物联网共享。
“除了自动采集相关数据,还可以通过中控室随机采集想要的数据。”在园区中控室,新干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相关负责人将采集视频固定到蜜橘的一片叶子上,放大后,叶子上的脉络纹路清晰可辨,有没有病虫害也就一目了然。据介绍,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完熟栽培技术让该园农产品丰产又丰收,生产的水果香甜可口。示范园采用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依靠智能化农机设备、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物联网智慧农业管理模式,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农机具装有远程监控和卫星定位设备,实现定点定位、图片采集和作业面积实时监测等功能,降低了农机部门的管理难度与成本。”新干县农机局局长刘小勇向记者介绍,该县有农机合作社20家,在江西省赣机惠农平台上,该县有557台农机具安装并使用了智能终端。农机的作业量、作业轨迹一目了然。2020年,该县获得了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荣誉称号。
小番茄大梦想
本报记者 邹晓华 文/图
七彩小番茄长势喜人。
玉山县六都乡湖村桥村七彩小番茄种植基地的番茄挂满了枝头。大棚内,数十名务工的村民正在忙着采摘今年第一批上市的小番茄。“别小看这些五颜六色的‘小家伙’,在江浙沪市场上1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毛小飞自豪地说。2018年,在浙江从事生态农业的毛小飞带着技术和销售渠道,回到家乡玉山开启了他的七彩番茄梦。
谈起七彩小番茄种植事业,就不得不提毛小飞的“博士合伙人”――浙江湖州师范学院农学院的博士吴酬飞。2015年,在湖州从事养殖业的毛小飞遇上了一个难题,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无法有效运用于种植业。刚好当时同为玉山人的吴酬飞到湖州师范学院从事农业研究。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共同研究果蔬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探索出利用微生物菌剂替代传统农药的“绿色科技”。
“我们通过对土壤病原体和气候温度分析,监测土壤病虫害发生条件。通过对土壤源喷洒微生物菌剂,减少病虫害发生。在辣椒、番茄、南瓜、西瓜等多种农产品种植过程中进行试验,有效地提升了口感、品质和无公害的效果。”吴酬飞告诉记者,有了这项技术后,毛小飞和他返乡创业。
经过多番比较和市场调研,最终他们选择了七彩小番茄产业。毛小飞介绍,小番茄产业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还能和水稻实现轮作,果蔬和粮食不争地,非常适合玉山种植。
毛小飞与玉山县六都乡沟通后,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首先在华山村做试点,先期建设了100亩小番茄基地。在吴酬飞的技术指导下,小番茄品种从原来的红色为主,增加了黄妃、白宝、玲珑、黑小哥等多个品种,拥有七种颜色。2019年,华山村种植基地的小番茄一上市就销售一空。紧接着毛小飞先后在湖村桥村、清溪桥村等几个村建起了大棚。
3月3日,记者在种植基地里,看到一根根营养液输送管直接埋到番茄苗根部土壤,大棚内测温仪实时监控着棚内温度变化。“我在湖州这边时刻关注着基地的温度、湿度变化,一旦超过土壤微生物含量标准,就提醒基地在输液管种增加微生物菌剂,调节土壤的微生物构成。”吴酬飞告诉记者,他和毛小飞两人,一个负责在基地里实践,一个负责在研究室里研究,先后解决了叶霉病、穗虫病等难题,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种植流程,市场也慢慢打开了。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七彩小番茄种植面积已达400亩、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带动当地140多户脱贫户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增收,每年通过产业分红等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十几万元。“今年我们又新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扩大规模,力争2021年底实现产值超亿元。”毛小飞信心满满。
富养的鳜鱼不愁“嫁”
本报记者 曹诚平
在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竹山村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有一座厂房,里面搭建了6个大棚。大棚里种植的是花卉苗木还是蔬菜?都不是。这是一个工厂化循环水处理系统鳜鱼养殖基地。
2019年,竹山村村民孔小冬等5人从广东佛山引进技术,成立了新余科侬创富有限公司工厂化循环水处理系统鳜鱼养殖基地。该项目占地面积50亩,由6个温室养殖大棚和6套循环水养殖系统组成。
经过消毒,穿戴上防护设备,聆听了注意事项后,记者轻手轻脚进入大棚。“这个鳜鱼养殖基地一般是不让外人进来的,因为鳜鱼性情凶猛,受到惊扰会互相攻击,容易受伤。”养殖基地技术员汤诗超说。
大棚里摆放着两排大大的金属鱼缸,每个鱼缸都连通着水管。汤诗超告诉记者,每个大棚内有10个鱼缸,每个鱼缸的容积是30立方米。鱼缸里的水通过恒温系统,全年保持在37℃。“这是最适合鳜鱼生长的环境,在这样的恒温环境下,鳜鱼生长得快,每年可起两次鱼,而室外养殖每年只能起一次鱼。”汤诗超介绍,每个鱼缸可养2500至3000尾鳜鱼,相当于室外1亩鱼塘的容量。工厂化养鱼,就是用最小的养殖空间,达到最大的产量。而且,工厂化养殖风险也低。室外养殖一旦遭遇洪水、天旱等自然灾害,很可能血本无归,工厂化养殖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就要强许多。
安静的大棚里,只听到管道流水的声音,这是循环水处理系统在运转。汤诗超告诉记者,鳜鱼生长最重要的因素是水质。工厂化养殖使用的是循环水技术,通过漩涡分离机和微滤机24小时不间断对水体进行过滤、检测,使水质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可以防止鳜鱼发生病害。“打个比喻,室外养殖鳜鱼,住的‘土坯房’,是穷养;工厂化养殖鳜鱼,住的是‘别墅’、吹的是空调、喝的是经过检测的水、吃的是专门调配的饲料,是富养。富养出来的鳜鱼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肉质鲜美。”
今年春节期间,第一批工厂化养殖的鳜鱼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每公斤价格在70元左右。“鳜鱼出水后容易死亡,我们通过注氧包装,保持鳜鱼的新鲜度。”汤诗超说,“6套养殖系统,预计可年产鳜鱼12万公斤、产值760万元、纯利润280万元。”
工厂化循环水处理系统鳜鱼养殖基地让村民直接受益。罗坊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采用“企业+致富带头人+村集体+村民”合作模式,由村委会提供场地,镇政府统筹资金100余万元,负责平整场地、建设大棚,配套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引进广西一家公司提供40%的资金、设备及技术,并负责鱼苗的供应、成鱼的包销;竹山村5名致富带头人提供60%的资金,负责日常运行。该项目吸纳了32户脱贫户。村委会出资72万元入股,年收益的12%作为村集体收入,其中20%直接分配给脱贫户。
下一步,公司将扩大养殖规模。预计到今年底,公司将在新余市范围内布局50个工厂化循环水处理系统鳜鱼养殖基地,并在新余市设立鱼苗孵化驯化点和销售中心,延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