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去年以来,新余市聚焦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建制村为单元,建设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晓康诊所,激发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新活力,努力打造农村群众健康“守门人”。此举,不仅加强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也改善了农村群众的就医环境。2月初,记者深入新余农村,对此事进行了采访。
平川村晓康诊所的医生在为村民测量血压 通讯员邹宇波摄
邹宇波 本报记者 胡光华
统一管理,织密保障网
“您这血压,收缩压182、舒张压105,以前没这么高呀!过两天再来测一下,多观察几次看看。”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晓康诊所医生赖宗辉,随即将病人的诊断信息记录在电脑档案里。他告诉记者,村里有1000多人口,其中高血压患者97人、糖尿病患者14人,对于这种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建立个人信息健康档案,提醒他们必要时及时去上一级医院就医。
走进下保村晓康诊所,诊察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计生药具室)、公共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人口学校(健教室)、值班室、卫生间等“八室一间”的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听诊器、血压计、诊察床、药品柜等接诊设备也一应俱全。赖宗辉介绍,晓康诊所经过标准化改造后,有了规范的门牌、药房标识,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及医疗废物垃圾桶等。
近年来,新余市共投入4000余万元,按照“一建制村一诊所”原则,选择村民居住集中、交通较便利、辐射面较广的地点,将村委闲置的房屋改建成诊所,产权归当地乡镇卫生院所有,实行“公建院管”一体化管理,并由卫生院聘用当地乡村医生负责经营。目前,全市已建成381家晓康诊所,覆盖全市所有建制村,有效解决了农民就医不方便和医疗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全市的晓康诊所基本实现了一体化管理,结束了过去村级医疗点散而乱的局面,净化了农村医疗市场和药品市场,确保了农民群众的医疗安全。”新余市卫健委主任简桂生说,“通过规范乡村医生服务行为,做到‘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购销、统一财务管理’,实行‘看病有登记、用药有处方、诊疗收费有票据、病人转诊有登记’,将服务内容、收费项目和药品价格等上墙公示,推行8小时上班、24小时负责制,织密了农村群众医疗保障网。”
优质服务,小病不出村
“我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药,现在诊所就在颐养之家对面,拿药更方便了。”分宜县分宜镇介桥村75岁的老人林秀英,住在村里的颐养之家。她患有哮喘病,介桥村晓康诊所医生孙君经常给她开解痉平喘的药,并叮嘱老人按时服用。林秀英告诉记者:“孙医生对我的病知根知底,在她这里看病,花钱少效果也不错。”
新余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科科长廖艳兵介绍,全市的晓康诊所,有近一半与颐养之家相邻,诊所配置配齐30多种基本药物,为农村“入家”老人提供上门诊疗、免费体检、中医等10项医疗健康服务,让老人在家安心、放心。
在仙女湖区河下镇平川村晓康诊所内,记者见到几百份村民健康管理档案摆放整齐,有各类人员服务记录本、颐养之家“六一个”台账、高血压患者随访记录表和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协议书等。村医胡水英指着档案柜说:“对村里的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病人群,我们登记并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已签约603户,通过免费量血压、测血糖,定期到家中随访,及时发现病情并进行治疗。”
“正是这些家门口常规的小检查,以及随叫随到的医疗服务,降低了偏远农村疾病患者的风险,守护了农民的健康。”廖艳兵说,“有了晓康诊所,村民的一些小毛病不用再往乡镇卫生院跑了,直接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破解难点,发展可持续
“我做乡村医生20多年了,现在村里很多人都住进了城里,来我这看病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分宜县分宜镇角元村晓康诊所医生吴建红告诉记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进城务工、就学人数增多,农村常住人口大量减少,导致乡村医生的收入也受到影响,一些年轻的村医选择转岗。如何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和基本医疗服务有人承担,夯实农村基础卫生服务体系?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成为关键所在。
廖艳兵介绍,新余市采取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对加入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给予补助,确保乡村医生每月固定收入不低于2000元。为全市830余名乡村医生办理养老保险,所需费用由财政和个人按比例分担,对已年满60岁未享受社保的村医,财政每月给予300元养老补贴。
在保障基本待遇的同时,加大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去年共举办7期培训班,培训村医600余名。记者了解到,新余市还采取委托医学院订单定向培养的方式,先后选派238人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已有30人毕业,充实到晓康诊所工作。
从“发工资、上保险”到“提技能、育新人”,这些看得见的实惠举措,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晓康诊所全部实现医保门诊即时结算,大大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小诊所,守护大健康,折射大民生,让农村群众“医”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