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诚平 文/图
《好日子》的歌声流淌在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上,伴随着欢快的乐曲,村民们尽情地跳着广场舞。广场四周,一排排漂亮的小洋房整齐划一,风格别致。在进村的主干道上,还规划出了一片“核心商业区”。
黄溪村的蔬菜和水果产业基地。
而在10多年前,这里家家户户还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门前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黄溪村距离县城28公里,有着“七山两水一分田”的说法,是“十三五”国家级贫困村,人口3200多人。过去,田地里种点粮食还不够糊口,村民们主要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2008年,黄溪村“两委”换届,在村民的推举下,村里的致富能手徐万年担任了村支书,并将其他有能力的村民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里。
经济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围绕“产业强村、旅游富村”和“农业产业化、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发展理念,经过12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黄溪村已采取“村党支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建起5大产业基地:800亩蚕桑基地,年产值700万元;180亩水果基地,年产值70万元;120亩蔬菜基地,年产值100万元;300亩花卉苗木基地,年产值20万元;1300亩茶叶基地,每年可收租金5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就业问题也随之解决了,仅5大产业基地就吸纳300人就业,在村里从事餐饮、超市、酒店、流通等行业的村民有72户。如今,全村90%以上的劳动力都已经回流并实现就地就业,村民生产生活可以做到不出村。
2009年,黄溪村借助移民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的契机,平整出70亩荒坡地,以城镇化的理念,高标准规划、高起点配套,建设现代化移民新村。2016年,黄溪村被评为江西省AAA级旅游村。“我们这个新村环境优美、配套齐全,住在这里非常舒适。”67岁的村民方志春高兴地说。
“2009年,黄溪村集体欠债200多万元,如今,村集体资产达到3000多万元;2009年,黄溪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300元,如今,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12年时间,增长了近19倍。”村支书徐万年自豪地说,“2019年,全村存款达到1.3亿元,户均存款达到20万元,连脱贫户的年人均纯收入都达到1万元。”
村民富了,乡风民风也变好了。2009年之前,全村有74人因违法犯罪被判刑,如今,村里连打架斗殴现象都消失了。以前,许多孩子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外出务工,如今,尊师重教蔚然成风,2009年至今,村里共出了347个大学生。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许多行业都造成影响。为避免村民收入下降,黄溪村筹集资金1000万元,仅4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一个蚕丝被加工厂。去年在全县收购蚕茧25万公斤进行深加工,不仅提高了村民养蚕的附加值,还解决了3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仅此一项,村集体收入就增加了100万元。
为让村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加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春节前夕,村里公布了一个喜讯:为全村580多名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500元红包。发红包当天,村中心广场上坐满了村民,在《好日子》的欢快歌声中,老人们领过红包,个个喜笑颜开。
“放在10年前,哪能想得到还会有村委会给村民发红包这一天,真像做梦一样!”方志春老人手里举着红包,感慨万千,“活到老了,第一次收到村里发的过年红包,真有点小孩子收到压岁钱的感觉,心理暖融融的,很幸福!”
“新的一年,希望乡亲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好日子就会像蚕丝一样,越拉越长,红包一年比一年大,幸福万年长!”在红包发放现场,村支书徐万年为村民们鼓劲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