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游 静
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0年,江西粮食总产量达到432.8亿斤,比上年增加1.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2020年,为保障粮食安全,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突破疫情、洪灾、虫灾、风灾“四道关口”,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实现灾年夺丰收。
高位推动,精细管理,收获特殊的丰收答卷
仓廪实,天下安。
2020年2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省委书记刘奇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春耕备耕情况,指挥调度粮食生产工作;省长易炼红来到12316“三农”综合服务平台调研指导,为种粮农民激励斗志、鼓舞干劲。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我省坚决扛起粮食生产的重任,及早谋划、及早布置、压实责任。省农业农村厅迅速行动,全面落实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并派出44个工作组奔赴春耕一线,现场督战。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全民战“疫”,稳住饭碗。
当传统的生产方式遭遇难题,新农具、新技术、新模式大显身手。去年2月以来,我省不断升级服务形式,启动不见面、不接触的线上服务,农户通过微信群、APP等下单预约,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农资、用农机。
去年3月,秧苗初生,我省出现罕见的倒春寒天气,农技人员深入一线为农户提供苗情、病虫情监测预警,有效降低了倒春寒天气影响。
去年7月,我省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全省农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再次冲在抗洪一线保生产,和农民朋友并肩抗灾,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去年9月份,我省遭遇20年不遇的寒露风,23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农技人员奋起救灾,发布预警、落实防护,把损失降到最低。
极端天气给全省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但由于田间管理及各种防范病虫害措施到位,2020年,全省早稻产量129.3亿斤,较上年增产4.1亿斤;双季晚稻产量154.9亿斤,较上年增加7.8亿斤。
积极部署,措施到位,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
作为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粮食生产“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积极部署,着力提升粮食产能,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的江西粮。
去年隆冬时节,瑞昌市横港镇碧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小敏依旧忙碌。“得利用晴好天气抓紧修好水利,以备开春生产。”范小敏告诉记者,他从2009年返乡承包620亩耕地从事水稻、油菜种植之后,连年增加种植面积,2020年,他的粮油种植面积增加到3600亩,粮食产量达到1638吨。连年扩种的背后,是国家的种田政策好,各种奖补措施到位。“农民种田能挣到钱,今年我还要扩大水稻的种植规模。”范小敏说。
与范小敏一样,抚州市东乡区种粮大户李春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今年准备将早稻田扩种至500亩。在高安市,种粮户的热情更高,催生了一大批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该市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由2020年的910户增至2021年的1917户。
奖补政策到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倍增。去年以来,我省落实42.9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4.47亿元稻谷生产补贴、5.1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5亿元早稻轮作专项资金,为广大粮食生产主体注入强劲动力。202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658.6万亩,比上年增加160.9万亩。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生产,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
工厂化育秧绿意盎然、无人驾驶插秧机精准作业、植保无人机凌空飞降、无人收割机来回驰骋……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为我省粮食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察激励。截至2020年底,我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25万亩。“以前雨水大了,排不出去,就形成涝灾,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沟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宁都县石上镇莲湖村种粮大户赖金宝高兴地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每亩田地产量达到1200斤以上。
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去年,我省筹措资金1.8亿元,实施优质稻补贴试点;“珍汕97A”“万象优982”“泰优398”“井冈软粘”等国内知名水稻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稳产高产水稻主推品种推广面积超过84%,良种覆盖率超过98%。
良种还需要有良法。去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行一季稻+再生稻、双季机插、双季机直播、早抛秧晚机插等种植模式,有效化解耕地条件有限、气候环境不适、种植结构矛盾、耕种习惯冲突等现实难题;水稻综合防倒、“三控”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广泛应用,极大提高水稻单产和稻米品质。
“特殊之年的粮食丰收,为2021年‘三农’工作开好局迈出坚实步伐。”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委书记江枝英表示,经历了疫情、灾情的双重考验,我省实现大灾之年夺丰收,连续八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