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仁辉
惊蛰过后,蓓蕾初绽,嫩芽吐绿。在妩媚青山之间、浩渺鄱湖之中,江西绿色之韵、生态之美尽收眼底。
这几日,在靖安县双溪镇马尾山村大坪组,一棵5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过来的古樟树下,不时有游客停下来拍照“打卡”。“以前这儿是林场,靠卖树挣钱,现在不卖树了,卖生态,游客越来越多,农家乐也特别火。”看着过往的游客,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绿水青山撬动“美丽经济”,马尾山村的变化,是我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一个生动缩影。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近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让绿色成为新时代江西最鲜明的底色。
守护绿水青山
鄱阳湖是4600万赣鄱儿女的母亲湖,也是候鸟的天堂。精心呵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留住碧波荡漾、万鸟翔集的生态美景,让蓝天白云常驻、绿水青山长存,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共为。
为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2020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江西段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鄱阳湖水域同步实行全面禁捕,比国家规定的时间提前1年,禁渔期暂定为10年。
如今,禁捕退捕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生态成效初步显现。刀鱼大规模群体时隔17年再现鄱阳湖,江豚嬉戏赣江南昌水域,与人同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长江干流江西段所有水质断面达到二类标准、全省空气质量保持中部地区省份第一、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过去一年,从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到构建一体化生态屏障,我省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新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形成了新优势。
新成效的背后,是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支撑。近年来,江西着力探索制度创新保护生态,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林长制”。同时,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机制,在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方面,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培育金山银山
2020年8月,我省首个“两山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资溪县支行挂牌成立。资溪是生态大县,以“两山银行”为抓手,该县在全省率先落地“森林赎买抵押贷款”“景区收费权支持贷款”等绿色金融项目,旨在做大生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和资溪一样,江西多地正探索将好山、好水、好空气等作为生产要素,或折价入股,或买卖变现,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乐安县绿园生态林场,1吨好空气通过碳汇交易卖出了11.5吨自来水的价钱。大余县丫山景区,以“风景”折价入股等形式,筹集股金3000余万元搞旅游增收,实现分红450多万元。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江西绿色发展成色日显、潜力无限。过去一年,我省绿色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四,绿色市政专项债、“畜禽洁养贷”等十余项改革经验被央行采纳并推广。
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我省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构建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体系、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努力实现绿色崛起的新跨越。
增进人民生态福祉
2020年11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印发,江西“绿色发展‘靖安模式’”“农村生活垃圾积分兑换机制”“‘生态+大健康’产业模式”等35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入列。
《推广清单》的发布,标志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自2016年中央将我省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抚州生态价值转化、萍乡海绵城市建设、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农村宅改“余江经验”等成为全国典范,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全面构建。
望得见的青山、看得见的绿水、呼吸得到的清新空气,是百姓最朴素的期待。如今,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湿地保有量91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全国第二,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
一组组攀升的数字,见证着我省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近年来,我省共选聘生态护林员2.38万人,带动7万人口实现脱贫;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成村组整治2万个,新建改建农厕80.3万户,全面推行“五定包干”村庄环境管护机制,在中部地区省份率先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国检验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江西启新程,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江西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