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农业有智慧 农民有奔头

时间:2021-03-12

本报记者 王景萍

机耕水平达到99.6%、机收水平达到98.9%,全市农机总动力达52万千瓦,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如火如荼……近年来,乐平市高度重视科技兴农工作,持续打好科技兴农牌,成功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促进了乡村振兴。春耕伊始,该市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洋溢着科技兴农带来的蓬勃气息。

  农业机械化让种田有钱赚

放空秧盘和底层土、浇灌、播种、覆盖土……3月4日上午,在位于乐平市后港镇高桥村的吴国标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内,随着工作人员的有序操作,一个个秧盘不断在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上成形。正在一旁进行技术指导的吴国标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走农业机械化生产之路,种田就一定会越来越有钱赚!”

从2009年就跟随父亲种田的吴国标,见证了乐平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吴国标告诉记者,以前请人插秧,一天插一亩田,人工费要250元;请人喷洒农药,一天喷洒20亩,人工费要240元,而且有时还很难请到人。由于生产成本太高等原因,原来种田的利润很薄,吴国标曾一度对种田致富失去信心。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吴国标先后购买了插秧机、无人机等设备,开始逐步迈上机械化生产之路。吴国标掰着指头介绍:“机械化水平提高后,利用插秧机插秧的成本是30元一亩;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20亩田10分钟完成,而且喷洒均匀,人工操作费和机器损耗费加起来也才每亩8元……现在种田种子好、产量高、种植成本低,单季每亩平均利润已达到400元。”

购置农机设备政府给补贴,提供病虫害综合防治(飞防)社会化服务也有补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让吴国标种田致富的信心也越来越足。2020年,他和另外5名农民朋友一合计,投资500多万元购置了4台收割机、10台插秧机、2台育秧机、12台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化生产设备。吴国标自豪地说:“从种子到育秧、机插、飞防、施肥、收割、烘干,如今我们自己种的田,已成功实现了全程一体机械化生产。今年,我们还将着力服务更多其他农户。”

“要提升乐平市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是关键。近年来,我们建设了乐平市农机大市场、成立了乐平劲松农机培训驾驶学校、组建了乐平市农机综合保养维修服务队、出台了农机购置贴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将农机‘一站式’服务大厅从城区搬迁到了位于城郊的农机大市场靠前服务。”乐平市农业和机械化管理局局长汪文明告诉记者,2020年,乐平市的农机购置补贴总额首次突破3000万元。

推广新技术让产业有潜力

修道路、搭大棚、调试新购置的农机……3月4日中午,位于乐平市乐港镇里首村的王香平育秧中心,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现象突出,集中育秧,为农户直接供秧苗,并配套开展机械化服务成为发展趋势。作为乐平市与华南农大开展技术合作的工厂化育秧中心,王香平育秧中心是乐平农业发展的又一次新尝试。

人到中年的王香平,是乐平市的种植大户。2015年,王香平曾在礼林镇建了一个40亩的育秧大棚,因为技术失误和偶发事件,亏了20多万元,这让王香平的育秧事业戛然而止。202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鼓励下,王香平引进华南农大的技术和资金,着力打造占地110余亩的工厂化育秧中心。王香平说:“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前景广阔。今年,我们能够为1万多亩农田提供秧苗和机械化服务,预计年纯利润将达到100万元。”

因势利导,支持、引导农民利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是乐平市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又一有力抓手。乐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春发告诉记者,在引进江苏淮安柴米河公司基质化育秧技术,并与华南农大开展技术合作的同时,乐平市还创建了众埠镇、礼林镇、后港镇、浯口镇等4个万亩粮食优质高产核心示范区,打造了30多个蔬菜、养殖等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促进了全市农业种养水平的提高,成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保姆式”服务让农企有前景

“农技专家每个月至少会主动上门服务五六次,没有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公司就没有今天良好的发展势头。”3月4日下午,在位于乐平市镇桥镇的花正红农业生产基地,一和记者聊起科技兴农等话题,乐平市花正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华东辉就有许多话要说。

要打好农业科技牌,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也是重要一环。2020年以来,乐平市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了2000多名理念新、善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同时,还有数十名产业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户和农企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华东辉至今记得,2020年9月,基地种植的中草药发生了病虫害,处理不了,向农业主管部门求助后,农技专家立即赶到现场,帮忙迅速消除了病虫害隐患。华东辉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农业部门在技术方面提供的“保姆式”服务,公司一直都发展得很好。去年年产值逾千万元,为周边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发放的工资都达到了300多万元。

“家里的土地流转后,每年都有流转费收入;经过农业部门培训后,我在基地做技术员,一个月又有7000多元工资。”农业有智慧,农民有奔头。今年53岁的镇桥镇高埂村村民华美林高兴地说:“我是现代农民,我骄傲!”

  • 上一篇:1421亿元“贷”动501万人次就业
  • 下一篇:从一家企业 到一个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