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刚 本报记者 林 雍
3月底,春播生产好时节。遂川县泉江镇太盆村的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蔬菜长势喜人,菜农们干得热火朝天。
机耕道上,种菜大户,曾经的贫困户叶诗法,正将今年收获的第一茬早白玉品种马铃薯装入泡沫箱,再通过三轮车,转运到新建的1000余平方米的村蔬菜交易市场。因为上市期比别人早了1个多月,抢占了市场先机,这批马铃薯卖了个好价钱。
“太盆村离县城仅4.5公里,农田面积748亩,坐拥广阔的‘菜篮子’市场前景。并且当地水质土壤均适合蔬菜生长,加上早晚温差大利于糖分蓄积,使得这里种植的蔬菜鲜嫩爽脆。多年来由于出村都是泥巴路,一遇大雨就泥泞难行,优质蔬菜运不出去,太盆村成了贫困村。”太盆村党支部书记黄五香说,前几年,村里菜农只能一担担从地里挑菜到县城去卖,往往因为不够新鲜被压价,卖不完的也只能低价处理掉。
“十三五”期间,扶贫政策的春风“吹”进了山坳。县里拨款,村里修通了2米多宽,一共5公里长的机耕道。在叶诗法的大棚外,批发商直接来到地头选货上货,十几分钟后,地里收割的蔬菜就能出现在县城的农贸市场里。
有了路,菜农的大棚也“鸟枪换炮”。如今,村里大量建设的第二代蔬菜大棚,单棚面积普遍约400平方米,骨架、薄膜、滴灌系统加起来,造价在1万元左右。相较于第一代塑料大棚,第二代蔬菜大棚更高大结实,钢管替代竹片做骨架,更承重耐用;县里对大棚实施高标准田园化改造后,大棚四周水沟环绕,旱情较重时可漫灌,棚内则埋设了滴灌系统确保节水;小型翻地拖拉机、旋耕起垅机可以自由出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叶诗法坦言:“如今种菜,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没修通路,这些可想都不敢想。”
日臻完善的道路,让太盆村淋漓尽致发挥出得天独厚的种菜优势,“菜二代”“菜三代”比比皆是。因品质好、产量高,这里逐渐与雩田镇中洲村、泉江镇螺溪村,并称为遂川三大蔬菜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