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传章 本报记者 齐美煜
“千山环野立,一水抱村流”, 4月,草木初萌春意浓。记者站在“中国名茶之乡”――上犹县梅水乡园村犹江绿月茶园山顶,举目望去,但见浓郁客家风格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茶园里一畦畦如玉带的茶树煞是好看……
迷人的茶乡茶韵激活了农村经济,也带动了当地困难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在井头组,贫困户吉发育正在一行行茶树旁扦插茶苗。他一边干活,一边说:“我家的2亩田都种上了茶叶,每亩每年仅鲜叶收入就有4000多元。”看着满眼翠绿的茶树,令他高兴的还远不止这些。吉发育坦言,在茶叶种植初期,大家都很彷徨,就怕自己的那点血汗钱投进去了收不回来,也怕自己的“命根子”一亩三分地,一旦种上茶树就难复垦。为打消村民顾虑,犹江绿月公司头两年以每亩每年400斤稻谷的租金租赁农民农田,并免费提供茶苗。农民负责管理好茶树,采摘的鲜叶,犹江绿月公司以市场价全部收购。
不用投入,还有土地租金和收成。于是,村民纷纷把山当田来耕、把茶当稻来种。“我们都这把年纪了,外出打工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工作自由,收入又有保障,我们很满足。”吉发育说。目前园村有农户912户、3629人,村里山上、农田、荒地里都种茶,全村连片种植茶叶面积5600余亩,茶叶在农民的眼里就是“金叶”,全村近两年就有100多人脱贫致富。
伴着清幽古典的音乐,记者来到犹江绿月公司的“茗香阁”茶室,见一位身着素雅裙服的茶艺师正在表演茶艺,三五成群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欣赏,不时拿起手机拍照留念。茶艺师叫钟秀华,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她父母都已60多岁,弟弟先天智力障碍,常年需要家人照顾。从小在茶乡长大的她,对茶文化及茶艺有着深刻的感情。在公司帮助下,钟秀华参加数月培训后,成长为一名茶艺师。“像这样的茶艺表演,人多时一天要表演两三场,要是在旺季一天要接待一两百名游客。”如今,钟秀华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利益链接是助民致富的关键。山清水秀、风光迤逦的上犹县,具有悠久的制茶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朝,该县五指峰乡出产的“上洞茶”和平富乡出产的“上寨茶”就列为贡品。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突破10万亩,年产干茶1800吨。立足产业基础,该县在推进落实“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种养产业扶贫行动中,创新机制,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产业大户链接贫困户的有效机制,增强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吸纳贫困户力度,力促“小生产”融入“大市场”,有效链接和带动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发展产业中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2016年,全县退出贫困村9个,3266户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0.2%下降至6.7%。
“人穷志不穷,哪个愿意戴上贫困帽子?我自己有手有脚,又有田地,把土地租给公司种茶,每月的土地租金、务工费加起来也有1600元左右,比以前好多了。”平富乡庄坑村刘屋组村民钟露华激动地说。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乡干部帮助她把田地租给县源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在茶叶基地打工赚钱,她的丈夫也找到了份零工做,夫妻俩从以前的就业难,变为了现在的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