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科研与农业的“拧绳效应”

时间:2017-04-16

3月中下旬,正是一年猕猴桃管理的关键时期。

绵绵细雨中,奉新县江西山维猕猴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猕猴桃基地上,枝叶缠绕的藤蔓上露出了星星般一朵朵绛黄花蕾。

“发芽了”,省猕猴桃科技特派团团长、江西农业大学猕猴桃研究所所长、首席教授徐小彪仔细察看长势后,满意地点点头,叮嘱基地管理人员:“目前低温阴雨偏多,对猕猴桃幼芽嫩梢的生长会有一定影响。在4月份开花授粉前,一定要密切关注其花芽形态的物候变化。”

“他常年上门指导,基地猕猴桃亩产从500公斤增加到近2000公斤。”江西山维猕猴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勇生发自内心地感激徐教授。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靠科技引领和支撑。春耕时节,广袤的赣鄱大地,活跃着204个像徐小彪猕猴桃团队这样的科技特派团,对接91个县(市、区)41个农业产业。

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难以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产学研脱节现象突出。2014年底,我省主动作为,创造性地把“科技特派员”与“富民强县”两大工程有机融合在一起,“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应运而生。

从利益机制、人事保障等方面形成配套体系,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农林产业,对接几家示范企业,解决若干技术难题,培训一批本土技术人才……一揽子行动持续发力。

随着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一种集技术服务、技术难题发现、难题攻关、成果转化和培训“五位一体”的农村科技创新模式,正拓宽着科技人员的舞台。

在徐小彪及团队对接山维农业以前,积累了七八年种植经验的徐勇生自认为也是猕猴桃种植能手,但有一个问题却难住了他:“猕猴桃授粉雄株配置不够合理,其雌雄株配比为41,不结果雄株所占比例高达20%,意味着园地的果实产量减少近1/5。”

需求在哪里,科研的重点和方向就在哪里。根据徐勇生的难题,徐小彪带领团队申报了江西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课题,提出“零雄株”栽培理念:借鉴商品化“养猪”模式,让果农自己不栽种雄株,交由研究所或者专门的科技型企业来栽种专用配套雄株,提供优质花粉授粉。

在此基础上,省猕猴桃科技特派团又研发出“零芽”修剪和“零激素”果实膨大技术。目前,团队的“三零”技术已被奉新县猕猴桃生产者普遍接受和应用,推广面积达3万亩,可降低抹芽、疏删等夏季修剪成本50%,坐果率和优质果率明显提高,果园平均收入增加了20%以上。“零芽”修剪技术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需求导向不仅使农业科研从立项到研发推广,都能更精准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还大大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在山维农业的猕猴桃基地,由省猕猴桃科技特派团自主研发的两个新品种品质可媲美新西兰奇异果,深受百姓欢迎。徐勇生说,市场的阴晴冷暖,企业和种植大户感受更直接更充分。“赣猕6号”属毛花猕猴桃,维生素C的含量比普通猕猴桃高出5至10倍,相当于天然维C片,每斤可以卖到35至40元;“赣猕7号”是红心中华猕猴桃,切开果肉形似一轮红日,品质好、香味浓、糖度足,每斤售价15至20元。

科技特派员工作在我省曾开展多年,如今将科技特派员的“单打独斗”向针对一个产业“抱团攻坚”式的人才服务团队拓展,不仅凝聚了团队智慧,也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省猕猴桃科技特派团组成人员主要来自江西农大的猕猴桃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团队,去年10月,以该团队成员为主又组建了江西农大猕猴桃研究所。团队成员也由12人增加至16人。在对接奉新县的3年,徐小彪带领团队完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猕猴桃特异种质资源圃构建及猕猴桃生态高效栽培系列研究成果,并准备开发其他加工产品如猕猴桃花茶、果酒、饮料。“我们江西的猕猴桃产业发展目前在全国排名大约第四、第五,希望通过对接和各方共同努力,能够冲到全国前三。”徐小彪说。

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让“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的产学研结合有了内生动力。3年来,全省科技特派团累计对接企业和农村合作社2695家,指导农业种养大户3336户,发现农业产业发展技术瓶颈418个,申报农村科技项目立项124项,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556项,获得专利38个,开展各类培训共241期、48810人次。而随着大批科技成果直接引入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我省新型农林科技服务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逐渐建立。

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打通科技与农业“最后一公里”。在“科技特派团富民强县”工程的辐射带动下,科研与农业两股绳,就这样紧紧地拧在一起,最大化地发挥出“拧绳效应”。一幅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壮丽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宋 茜 实习生 陈 芬

江西日报
  • 上一篇:电商发展装上“提速器”
  • 下一篇:赣州“两城两谷一带”聚集产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