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裹紧“技改”大衣御“寒冬”

时间:2017-12-26

中国江西网记者 黄 颖

“江西服装看南昌,南昌服装看青山湖。”在江西产业版图中,南昌市青山湖针织服装产业有着重要地位。

面对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成本优势被东南亚代工厂替代,纺织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华兴作为青山湖针织服装龙头企业,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寒意。

如何闯过“寒冬”?华兴针织把突破口放在了技改上。用机器换人,近年陆续引进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纺织服装生产设备。2015年,企业投资6000多万元引进德国衣拿吊挂系统和自动化裁剪设备,使衣服全自动化生产。

走进华兴车间,一条条自动生产线井然有序,“自动拉布、自动裁剪、自动吊挂,做完一道工序自动进入下一道工序,从面料到成衣全过程不沾地。以前做一件成衣至少要1周时间,现在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华兴针织副总经理曾晓东告诉记者。

技改一小步,迈出转型升级一大步。华兴在全省率先引进新的自动化系统,拥有一流环境的生产车间,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让此项目成为江西服装改革的标杆。尤其是自动化吊挂系统,不仅使效率提高了30%,人员节省30%,节能环保20%,还使困扰企业多年的劳动力紧张、卫生清洁等难题迎刃而解。华兴在产品和技术升级上走到了前面,由此成为全省纺织行业转型的领头羊。

面对代工订单减少、成本越来越高、加工利润越来越薄等挑战,华兴开始采取行动扭转“颓势”。以技改为引领,打响转型突围战。加快设备升级、产品升级、管理升级。淘汰落后设备,整体改造厂房设备,引入中央空调,改善车间环境;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加快面料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产品从原来单一的文化衫,扩大到目前拥有T恤、运动服、POLO衫、内衣等多类产品。

华兴企业不仅环境焕然一新,产能不断提高。更可喜的是,技术升级带来产品质量提升:次品率大大降低,由原来3%下降到不足1%。

为突破外贸服装企业成长的“天花板”,华兴审时度势,开始从贴牌代工走向创立自有品牌的探索:延长产业链,加大产品设计研发力度,争创自有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着力新产品研发,加大研发投入,每年用于研发设计投入1000万元,目前企业已获专利8项。华兴针织通过技术改造、自创品牌、牵手电商、完善配套、延长产业链等举措,从贴牌生产“为他人作嫁衣”中突围,在转型升级中获得动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国纺织服装产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华兴产量、出口额均呈现“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实现5亿元,出口创汇46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上一篇:“江西智造”迈向更高水平
  • 下一篇:明年南昌有404个重大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