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沈阳市红十字会在法库菩遥山捐遗纪念广场举行清明扫墓活动,王女士和其他遗体捐献者家属及志愿者共同缅怀和祭奠捐献遗体的先驱。
上午10时,在菩遥山捐遗纪念广场墓碑前,王女士一遍遍地擦拭着两个名字。一个是她的父亲,一个是母亲。“去年我爸先走的,过了半年多,我妈也走了,他俩全都把遗体捐献了。”王女士哽咽道。
而说到父亲捐遗,王女士一开始是坚决反对的。“2012年,那时候我爸身体还挺好呢,突然跟我们说要去登记,以后要捐献遗体,我听了心里一哆嗦。”王女士此前从来没想过捐献遗体,也坚决反对父亲的决定。但是老人心意已定,一定要去红十字会办理登记,并且要公证。
王女士很长时间都想不明白,子女们经济条件也还可以,父亲为什么要选择捐遗。“去年我爸快不行的时候跟我说,他这一辈子很平凡,没有为国家做贡献。走了以后就把遗体捐了,也算最后做点贡献。也可以为子女省去不少麻烦。”
父亲去世半年多后,母亲也因病去世,而在去世之前,母亲也办理了遗体捐献。“到我母亲我就慢慢理解了。”王女士说父母生前都是平凡的普通人,省吃俭用地过日子,现在设身处地地想想,才明白捐遗的想法是多么高尚。“我现在不但理解了,也接受了,可能再过几年我也会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在祭祀的人群中,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手牵着手,共同擦拭着墓碑上的一个名字。“这是我们的女儿,2016年没的,她那个病治不好,没办法。”老夫妇说着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老夫妇介绍,女儿得的是无菌性血管炎,20多年了一直反反复复,没办法完全治愈。“她那个病根本没有办法长期上学,她就在家自学。后来自己考了各种证书,还找到了一份工作。”老夫妇说女儿30多岁了一直没有结婚,就是担心自己有病,不想拖累别人。
2016年,病情复发,女儿还是离开了他们。“她一直跟我们说要捐遗体,让医生们研究,希望未来能够有治愈的方法。”老夫妇一开始也舍不得,但是女儿不断地跟他们做工作。“她说人走了就剩一副躯壳,还不如最后做点贡献,如果真能发现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也值了。”
沈阳市民李国忠2016年去世后,也捐出了自己的眼组织和遗体,他的眼组织使得4人重获光明。“我丈夫去世前总说与其一把火烧了,还不如把能用的器官留给别人,为社会做贡献。”李国忠的妻子表示,她也会成为志愿者,去世后捐献遗体。
近年来,沈阳市红十字会承担着遗体、器官(眼组织)捐献工作的宣传、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帮助爱心市民实现身后奉献祖国医学事业的崇高心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遗体捐献志愿者5000余人,眼组织捐献志愿者1800余人,已实现遗体捐献731例,眼组织捐献84例。
沈阳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窦伟是亲自办理遗体捐献的工作人员,“每次在现场,都有很多亲属被遗体捐献者带动,登记成为志愿者。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志愿者加入,延续生命,为医学作贡献。”窦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