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导演在发布会上谈到:
“全片总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其中的百分之七十五都是由中国的公司制造出来的。”
昨日记者采访了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动画系主任韩宇。
“《流浪地球》中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其中科大学生参与制作的有700多个。”
交谈中,韩老师热情洋溢的同记者分享他存在手机里的图片——这是电影《流浪地球》封底字幕的几幅截图,这几幅图片里,有韩宇的珍惜和骄傲。演职人员中动画专业15名学生榜上有名。他们既有已经毕业的学生,也有动画专业大四在校学生。韩老师介绍,在与这些学生交流中得知,为了呈现最佳视觉效果,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曾修改了251个版本,普通的一个镜头改100个版本以上已经是常态。这15个年轻人,从2017年2月电影开始拍摄起,便把自己600多个日日夜夜的汗水和灵感,糅进了这700多个镜头,时时感受着“流浪地球”的脉动。
韩老师介绍,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运送火石进发动机的情节,除了真人之外其它所有画面都是特效,这也是他们的团队承担的。从庞大的发电机组、到每个微小的细节呈现,一次次设计和渲染,一次次推敲和推翻,他们几乎到了崩溃的临界点。因为没有前人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只能由团队成员摸索着制作出来,是真正的技术硬核。
任韩宇说,2016届毕业生梁红峰,曾任院学生会主席,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却早已独当一面,成为北京顶点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务制片,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特效制片。
通过电话采访,梁红峰告诉记者,《流浪地球》中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其中辽科大学子参与制作的有700多个。当人们津津乐道于片中特技如何炫酷,甚至把它与好莱坞大片相提并论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从想象到影像,这部中国硬核科幻的开山之作背后是怎样的付出。导演郭帆最初想将影片的特效交给成熟的美国公司,但天价的制作费令他们放弃了这一想法。梁红峰说,我们不甘心让中国电影特效永远位列“其次”。为了呈现最佳视觉效果,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曾修改了251个版本,普通的一个镜头改100个版本以上是常态。从2017年2月电影开始拍摄起,梁红峰和其他14名科大学子便把600多个日日夜夜的汗水和灵感糅进了这700多个镜头。
据梁红峰介绍,在近两年时间里,他们完全沉浸在“流浪之旅”,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运送火石进发动机的情节,除了真人之外其他所有画面都是特效,这也是他们团队承担的。从庞大的发电机组,到每个微小的细节呈现,一次次设计和渲染,一次次推敲和推翻。因为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只能由团队成员摸索着制作,是真正的技术硬核。这部电影也开启了年轻的特效制作团队职业生涯的完美之旅,梁红峰说他们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电影、广告等制作邀约不断。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上大学学动画,多少有些冷门甚至“不务正业”,孩子们不得天天窝在寝室里打游戏啊?其实不然,韩老师介绍,现在的动画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供需两旺,但受相关政策环境的制约,动画这一艺术类新兴专业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和家长广泛认知和认可,他也相信会有更多优秀学生用实际行动改变目前这种现状。
韩宇说,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对学生采取“2+1+1”的育人模式,即通过2年夯实基础知识,1年在业界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校内实践,1年直接进入到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实习,这样毕业生走入社会之后可实现零磨合期,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和培养周期。现在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每到毕业季来临之前,用人单位都会来鞍“争抢”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