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末,普通家庭的三大件包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当时拥有一台自行车不亚于现在的私家高档轿车,85岁的石富老人家里就有一台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的东方红牌自行车。
52岁自行车还是崭新的
昨日上午,记者应邀来到了沈阳市和平区中兴街67号楼石老家里,初见石老看不出是85岁的耄耋老人,除了背稍驼、耳有些背外,身体很不错,一口气走到了7楼,中间没有停歇。
客厅西墙上挂满了石老获得的荣誉证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个人、工作标兵、先进生产者等等。
荣誉证书下方就是那辆陪了石老52载的东方红牌自行车。自行车的三个梁都被石老用绒布包裹着,以石老的话讲,三个梁到现在都跟新买的一样。
“车圈崭新、车条换过几根、齿轮、车胎换过,车座、车铃是原装的没动过。”石老介绍说。
当记者拨动车铃时,声音清脆入耳。
梦想着拥有一台自行车
上世纪60年代未,自行车算是件奢侈品,当时的一般家庭收入都不高,平均工资40元左右。
石老在原沈阳铁路局工务器材厂上班,当时每月挣52.8元,老伴每月挣27.5元,此时家里上有老母下有三个孩子,一家六口就靠这些钱生活,想买个自行车得攒好几年钱。
石老与老伴1960年1月1日结婚,他们是“高小”同学。结婚时家里条件都非常不好。
“我就背个小包嫁到他家,酒席没摆、彩礼没给,当时连房子都没有,我们就住在他姐家里,结婚之后我们白手的家。”石老的老伴说。
“买辆自行车骑着上下班是我当时的梦想,条件有限,直到1967年4月16日才花了142元买到家,从想买这辆自行车到买回来,攒多久钱就不说了,当时买这辆自行车光排队就排了一天一宿,很不容易啊!”石老说。
给自己定规矩“三不骑”
新车买来后,大院的邻居们相当羡慕,都夸这辆“28”不错。石老本身也对这车爱不释手,自己规定:刮风不骑、下雨不骑、下雪不骑。
“有时我陪老石出去,他如果看到地下有水洼、有土包经常把自行车扛起来走过去,当时觉得车比我重要。”
“记得那年我怀孕5个多月,和老石一起出去干啥忘了,他带我骑到军区附近时,车不知刮哪儿了一起摔倒了,老石起身第一件事就是把车扶起来,蹲在地上检查车子的情况,看看哪摔坏没,根本没理我,这把我给气的啊!”石老的老伴一边讲一边拍打着石老的手臂,似乎现在还在生老伴的气。
每天干完活还要擦遍车
石老在单位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石老都是上班提前一小时去,晚走一小时。
“老石在单位车、钳、刨、铣、扫院、运煤等杂七杂八的活都能干,啥活都会干。”石老的老伴说。
“我在单位干完活身上脏得不行,每天在单位洗个澡后回家,但洗澡前,我必须把自行车擦一遍,我也得让它干净干净的。”石老说。
石老差不多半年左右就要给自行车做一次“大保养”,车条重新紧一遍、车轴承里面的滚珠都上点油、车闸、链条、车座弹簧都要处理。
由于石老对自己的“座驾”太过熟悉,使得周围有自行车的亲朋好友遇到自行车有问题,都推过来让石老收拾一下,当时的工作单位因石老给大家免费修车还发过内部刊物表扬过。
为工作连续12载不休息
石老1937年出生,1956年参加工作,1960年从沈阳铁路局退休。
在单位他担任“管库员”期间,对工作兢兢业业,曾连续12年节假日从未休息过。
三个子女结婚时,石老也只挤出半天时间参加结婚,下午继续回单位工作。石老说:“那个时代的人对工作的热情与态度是你们这代年轻人所不理解的。”
“老石那时是以厂为家,自己家就像旅店一样,子女们的学校大门从哪开、教孩子们的老师叫啥名你问他他知道不?我当时也要上班,还要照顾家里,你说我容易吗?”石老的老伴像在自言自语,但眼里似乎已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怨恨!
由于石老工作突出,《工人日报》在一版上也发表过表扬石富老人《惜铁如金好管家》的文章。
石老表示,现在的三个子女都很孝顺,只要有时间就回家看看,陪父母打打扑克,出去吃吃饭。“现在我们老两口身体还行,早上我出去买菜,中午老伴做饭,分工明确,有时儿女中午赶来就他们做饭。”
就在记者要离开石老家时,石老又拿出了一块1966年7月18日花了120元钱买的上海牌手表,手表“上劲儿”后还能走,石老说每三天上一回“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