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个脱贫摘帽村的蹲点笔记
本报记者 刘立纲
“柴书记,上周日去沈阳看路灯,咋样?”
“跑一整天,定下来了。”
“啥前儿安?”
“15天之内!”
“太好喽,咱们可算不用摸黑儿走夜路了!”
柴书记名叫柴伟,是北镇市中安镇富有村“一把手”。4月9日一大早,他撂下碗筷刚出门,就碰到了要下地干活儿的许朋,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唠了起来。
“柴书记,清明节放假的时候,一个在省里工作的亲戚来我家串门儿。他刚进屋就‘啧啧啧’地不停,说这才几年光景儿,你们村咋像‘脱了胎换了骨’。我听着心里甭提多舒坦了。”
富有村到底有多大变化,连许朋那位“见过世面”的亲戚都惊叹不已。
穷“富有”喜“摘帽”
富有,一直很穷。
“老祖宗给这个村的名字起得吉利,可事实正相反。全村400户,1480口人,5200亩地,苞米‘当家’、靠天吃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占了近六成。”柴伟说,他2013年上任时,富有在全镇39个村中啥都“打狼”。
“别的不提,单说村部。6间房,30年前建的,屋顶漏天儿,办公桌‘瘸腿儿’,房檩子都长蘑菇了。”村主任马玉林接过话茬儿。
“这熊村儿,里面的闺女往外走,外面的闺女不爱来,光棍儿多。”村妇女主任王玉环紧跟着补充一句。
2015年,富有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随之,锦州市委统战部、市总工会、市交通局、中国建设银行锦州分行等部门先后成为小村子的帮扶单位。“亲戚”们轮番来、挨家走,心贴心、手拉手,一起帮着想办法、解难题。
从此,富有的幸福接踵而来。
路,平了。原来的十多公里土道,全从“搓衣板”变成了“水泥面”。
水,净了。一条管子接百家,户户用上自来水,老“洋井”正式“下岗”。
房,新了。村部扒了重盖,宽敞明亮、功能完善。政府还帮特困户于德海等翻建了“北京平”。
村,美了。家家门前的柴草垛、粪堆、垃圾堆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白蜡树成行、五彩花缤纷。
业,有了。光伏发电,让村集体和40户农民“晒晒太阳”就挣钱。
“输血”“造血”并重,“兜底”“开发”共进,富有百姓的日子一点点“热乎”起来。
2017年11月8日,在省、市、县三级扶贫部门的陪同下,一个由8位专家组成的第三方评估小组入驻富有村。
干啥?脱贫销号验收!
“真严呐,‘两不愁三保障’、家庭收入、帮扶项目,40多个内容,账本一页一页翻,村子一家一家走。整整忙活一天半。”说起这事儿,柴伟现在还激动不已。
紧张而焦急地等待中,结果终于公布:富有村,“摘帽!”
小笤帚大产业
然而,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攻堡垒难,守阵地更难。虽然帮扶单位承诺脱贫不脱钩,但咱不能总指望人家啊。”柴伟说,那阵子,“两委”班子成员坐在一起研究了好几天。议题只有一个:下一步,咋办?
稳定脱贫,根本在产业兴旺。这方面,富有有点底子。村里会扎笤帚的手艺人不少,近几年发展得也不错,是全村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大家一合计,还得围绕这个做文章。
一直以来,富有笤帚只是处在小打小闹阶段,销售半径也就是周边地区。扩市场,不容易。可“销号”后的富有人心气儿特足。十几个大户,开起货车,装满笤帚,向各地“进军”。他们一路走、一路卖,大工地、小日杂,四处推销。在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中,销量终于迎来爆发性增长。如今,他们的产品东卖到黑龙江、西卖到新疆、南卖到江苏、北卖到内蒙古,年销售300余万把,产值2000多万元。
但富有人并未满足,他们一直在琢磨着“提档升级”。
按常理儿,笤帚也就是扫扫地、刷刷锅,还能整出啥名堂?富有给出的答案是:向工艺品、高端化转型。在帮扶单位锦州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富有建起了工厂、成立了公司、注册了商标。其开发的“吉祥文字”系列笤帚,价格比传统产品高出四五倍,却大受欢迎。
4月19日,富有村的文化广场热闹得像“开了锅”。西面墙上挂着一条横幅,上写:富有村笤帚培训班。
横幅下,村里的“大师傅”许维建、许朋、唱贺鹏、程忠合边示范,边讲解。挑、破、浸、压,缠、勒、绑、剪,师傅教得细致、村民听得认真。
“眼下,全村约摸有300人会这手艺,远远不够。”柴伟说,这次集中授课,一共5天,培训800人左右。“我们要一人带一批、全村扎笤帚。”
正说着话儿,柴伟又转身取来一个很精美的包装盒。“看看,这是我们去城里请人设计的礼品盒,里面一共五种款式的笤帚,定价100多元。”柴伟指着印有“扫一扫,霉运散,新运来”宣传语的图案说,“马上就在淘宝和京东开网店!”
富有村,真的富有了。
记者手记
心若富有 必将富有
如果说,富有村“摘穷帽”,更多靠外界的“帮”;那么,富有村“上富路”,则主要缘于自身的“拼”。
穷和穷不一样,有人穷惯了,乐于等、靠、要;有人穷怕了,敢于争、闯、干。富有村,无疑属于后者。
脱贫攻坚,最难攻的往往是“思想关”。在我省,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胜期,即将转入巩固期。从某种程度上说,接下来的“持久战”更难打,虽说政策很明确,“销号”后还要“送一程”,但若主观不努力、主角不积极,难免会陷入“一帮就富,撒手就贫”的怪圈。
在富有村采访期间,记者问过几位大户,扎笤帚、卖笤帚难不难。他们的回答几乎一致:啥苦都吃过、啥罪都遭过。但正是这样,才成就了一个强村富民的产业。这也再次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不怕人穷,就怕志短。心若富有,必将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