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辽宁新闻

大连这片海域首次发现赤潮!赤潮发生时不宜垂钓、游泳等

时间:2019-07-24

7月12日,大连市自然资源局通报了入夏以来的首个赤潮信息,赤潮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发生在香炉礁海域。据市自然资源局海洋经济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赤潮由两种藻类引起,其中一种为有毒藻类,可能对人体有害,本次赤潮已于7月14日消亡。

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技术人员表示,赤潮在香炉礁海域尚属首次发现,近年来大连海域水质明显改善,赤潮现象明显减少,同时提醒广大市民在赤潮发生时不宜在该海域进行垂钓、游泳等亲海活动。

香炉礁海域发生赤潮海水成酱油色

7月10日16时许,有市民反映在大连湾顶部香炉礁海域发现水色异常。市自然资源局与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立即赶赴现场进行了跟踪监视监测并采集了样品,发现大连湾顶部香炉礁海域海水呈酱油色。

“不到下午5点,我们便开始监测。”市自然资源局海洋经济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监测人员第一时间在香炉礁海域进行采样,并立即进行检测,12日23时检测结果出炉。样品鉴定结果显示,主要优势种为微小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最高密度达1.50×10^7个/升,超出赤潮警戒标准。

“赤潮最早应于9日发生。”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技术人员介绍说,10日采样当天,他们发现发生赤潮海面呈黄褐色,在岸边进行采样,并走访了周边居民了解情况。11日8时,监测人员再次出海,在香炉礁发生赤潮海域进行多点取样,并确定赤潮面积。最终确认赤潮主要集中在岸边4平方公里范围内。

11日15时完成样品的第二次检测。

“当时我们组织了专家进行分析,引发赤潮的微小原甲藻为有毒藻类,可能对人体有害。

上述负责人表示,市自然资源局立即向市政府及相关委办局通报,并于12日向全体市民通报。

随后两日,监测人员一直密切监控香炉礁海域,经采样检测,海水中优势藻种由微小原甲藻变为赤潮异弯藻,“异弯藻是无毒藻类,同时数量也在急剧下降。”上述技术人员介绍说,13时8时30分,监测人员从东港老码头乘艇赶往香炉礁航道附近海域继续开展赤潮监测。跟踪监测点位检测结果显示,优势藻种赤潮异湾藻密度未达到赤潮监测技术规程规定的赤潮形成密度,监测海域海水颜色明显好转,海面没有浮沫。专家认为本次赤潮已经消亡。

香炉礁海域为首次发现赤潮现象

市自然资源局海洋经济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赤潮现象按照发生海域面积有四个标准,分别为500平方公里、1000平方公里、2000平方公里及2000平方公里以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急办法。“如果赤潮面积较大,将组织打捞海面藻类。”该负责人表示,大连本次赤潮通报主要是基于负责任的态度,监控到了有毒藻类,因此向各个相关部门及广大市民做出通报,同时市自然资源局在现场区域做了警示牌,提醒市民注意。

这次赤潮主要发生在香炉礁百年港湾附近,这是在该区域首次发现赤潮现象。因该区域处于港湾,水交换能力较差,同时附近有航道、造船厂、居民区和商业区,形成赤潮的诱因较多,而本次发生赤潮海域面积较小,并迅速消亡。

为什么会发生赤潮?

大连有哪些地区易发生赤潮?

记者采访到了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有关专家:

专家表示,赤潮集中发生的时间为每年6月至8月期间,在我国沿海地区时有发生,主要成因包括浮游生物暴发性激增;人类活动如排污、废水等大量增多;海水富营养化;海水温度提高;海水养殖等五大因素。

该专家表示,赤潮主要发生在港湾等水交换能力较差的区域,在大连主要集中在大连湾、普兰店湾、龙王塘等附近海域。近两年来,大连地区赤潮发生现象明显下降,2018年几乎没有发生。“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排污口的管治,另一方面国家加强了水利监测力度。”该专家表示,近年来大连海域的海水质量明显转好。

发生赤潮海域不宜进行亲海活动

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专家表示:广大市民应正常面对赤潮这种自然现象。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一般随着洋流或温度降低,5至7天就会消亡,因此不必恐慌。

专家也提醒广大市民,在赤潮发生时,不要在赤潮海域进行垂钓、戏水等亲海活动。同时,有毒藻类对人体可能会造成危害,但具体危害程度需要根据不同藻类情况进行鉴定分析。

赤潮对水产品养殖的影响较大,由于藻类集聚吸收海水氧气,导致养殖水产品可能出现缺氧窒息死亡的情况。但多年以来,大连几乎未发生赤潮对养殖区影响的情况。

市自然资源局海洋经济发展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因无法确定赤潮成因中的藻类是否有毒性,因此在赤潮海域垂钓的鱼、虾类或受赤潮影响的养殖区水产品应不宜食用。

  • 上一篇:辽宁家长注意!7月这种病幼儿园易高发
  • 下一篇:高中生赌气离校出走 警民携手将其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