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生先生与外孙女月亮研讨皮雕箱包的改进方案。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董丽娜 摄
方振生祖母的陪嫁牛皮雕刻首饰盒。
二十几寸的拉杆牛皮箱,他演绎的“龙行天下”栩栩如生;几寸大的单肩箱,他雕刻的“花好月圆”寓意美好。时光荏苒,不论外面的世界多喧嚣,作为全国唯一的雕刻皮箱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8岁的方振生总是不慌不忙,一刀一锤地雕刻着他对生命的理解,一针一针地缝合着外人对他的信任与期待。
近来,方振生的作品从款式到雕花,再到着色等突破了百年来固有的传统,融入了很多创新理念和时尚元素。原来,是他90后外孙女“月亮”加入到了方氏传统皮箱雕刻技艺这项非遗项目中。作为方氏传统皮箱雕刻技艺第5代传承人,“月亮”将传统皮箱的设计与制作注入了自己的审美和灵感。
“手工皮箱雕刻技艺历史悠久,作为传统民间技艺,在‘手艺即是饭碗’的观念下,‘史官不载、实录不收、艺不外传、民间难求’,这使得其历史与工艺鲜有文字记载。”10月30日,方振生接受辽沈晚报记者采访时称。
近两年,方振生在外孙女“小月亮”的协助下,将手工皮箱雕刻技艺的工艺、工序、历史沿革整理成文字,在作品设计上也是传统又不失时尚元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原本‘小众’的皮雕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方振生说。
绝活:百年家族老技艺 皇宫里做雕花木箱
方振生先生今年78岁,1941年,出生于皮匠家庭。“从小听惯了父亲叮叮当当的声音,也闻惯了皮革的味道。我的睡床,同时也是父亲的工作台。”10月30日,在沈阳市铁西区的一个民宅里方振生先生对记者说。
时光回到晚清时期,一个叫刘常利的匠人在皇宫里做雕花木箱,鉴于皮革的诸多优点,他改进工艺以皮革替代木板做雕花箱包,从此走红皇宫。后来,刘常利因妻子患病告别皇宫回到山东老家,以皮件铺为生,同时收14岁少年方连福为徒。
聪明勤快的方连福受到刘常利的欣赏。满徒后刘常利将女儿许配给方连福,同时获得两副秘方:浆糊配制配方和皮革处理配方。
1900年前后,刘常利、方连福携全家闯关东迁居奉天(现在的沈阳),在城内鼓楼开设了一间皮件铺,将雕刻皮箱技艺作为家族技艺传承了下来。这个叫方连福的青年人就是方振生的爷爷。
“那个时候,中国的传统观念是:手艺是手艺人的饭碗。”方振生对记者说,“如果不是因为与师傅的女儿成亲,爷爷可能也得不到真传。”
方振生的父亲方宝德1905年出生于沈阳,15岁继承父业。从小皮件到雕刻皮箱,后来又演变成制作轻便的差旅皮箱。从选料、粘合,到上锁件、提梁、折弯、成型,技术越来越复杂。同时,因为雕花皮箱外面漂亮、质量上乘,价格不匪,使得方宝德经营下的皮件铺在沈阳小有名气,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方宝德由此带了不少徒弟学习雕刻皮箱技艺。
后来,随着时局动荡,皮具、皮雕艺术走入黯淡时期,方家的皮件铺开始衰落。直到方振生创新出浮皮雕技艺,方氏皮雕才重返大众视野。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令方家人庆幸的是,两个秘方一直都在,沿用至今。
时局动荡,方家的皮件铺开始衰落,方宝德于是搬到铁西区的小六路进步街(现贵和街),将生意退回到家庭作坊,开始在家中制作、修理皮箱。
1941年,方振生在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皮件家庭作坊里出生、长大,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方宝德经常受亲戚朋友之托为家里的女儿制作陪嫁皮箱,在帮忙助阵中,方振生获得了父亲的真传。
“在美术造型艺术上分国、版、油、雕,石、木、金属都可以浮雕,那么,牛皮可否进行浮雕造型呢?”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祖辈皮沉雕的基础上,经过6年探索,耗费了四五十整张牛皮,方振生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皮浮雕技艺。18幅高1.5米、宽0.72米的牛皮浮雕壁画组成的大型作品《十八罗汉》一经问世,技惊四座。此后,其独具风格的浮雕皮箱和牛皮浮雕装饰画让方氏皮雕重返大众视野。
苦修:花费两个半月制作浮雕 形成惊人生物钟
制作传统雕刻皮箱是一件很苦的事。从设计、皮革软化、描图、透稿、刻画到敲打、手工涂绘,一件雕刻皮箱作品前后有一百多道工序,一刀一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在皮子上作画,是一个容不得修改的技术。软化时间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雕刻刻深了,会刻伤牛皮;刻浅了,图案无法呈现。
在方振生的作品中,一只游龙浮雕图案的皮拉杆箱的制作,他用了2个半月,一只雕刻皮手包,他雕了一个星期。
“单纯从皮子的软化上,就要至少经历24小时。制作皮浮雕作品,通宵熬夜是必不可少的。”方振生先生说。经年累月,他形成了独特的生物钟:每次只要有软化工作,不用闹钟,夜里每两个小时我就会自然醒一次,处理之后,再睡,然后再醒。
一个“龙头”背包,是方振生为自己做的第一件皮浮雕作品,他背着这个背包走遍大江南北,每一次亮相,他的“龙头”背包总能惊艳四座。
方振生喜欢给人们讲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方振生眼中,每一块皮料都是有生命、有性格的,这使得每个皮雕作品都是无法复制的。”方振生拿着随身背了二十多年的“龙头”背包对记者说。
从事皮雕技艺几十年来,他始终牢记祖训:材料求真、工艺从善、形态求美。 “只有上好的皮料,才能做出优质的皮箱。”
经过数十年的学习、探索,方振生雕刻皮箱技艺越发精湛,《福禄寿三余》《和谐共生》《金玉满堂》《鱼龙》《两相依》……他制作的大量雕刻皮箱实物及其衍生的皮盘雕刻画作品深受人们的欢迎。其中,其创作的皮雕作品《和谐共生》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传承:突破“口耳相传”祖训 希望“小众”皮雕进千家
百年来,皮雕技术从刘家传到方家,一直采用的是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方振生依然记得,有一次,年迈的父亲受人之托为一对年轻人制作结婚用的箱子。方振生和妻子一起帮忙打下手。“想学?想学就记住。”父亲在方振生的耳边将两项祖传秘方浆糊和皮革断面处理液生物制作技术亲授于他。害怕自己记不住,方振生立即将配方写在了纸上。“记在头里,文字的东西不能留!”方宝德见状,愤怒地将纸撕毁。
方振生说,父亲做了一辈子皮箱,从解放前到退休后,直到80多岁也没停下做皮雕的手。父亲去世后,方振生在父亲的遗物里发现了一箱未完成的皮雕作品。方振生捡起父亲的遗作一一完成,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皮雕的研究与创作上。
2015年,方振生的浮皮雕技艺有了传承人——从小与其一起生活的外孙女月亮大学毕业后,回到他的身边,钻研起古朴的皮雕技艺。
90后爱美女孩儿,从小学习舞蹈,艺术设计专业加身,月亮的加入让方振生制作的皮箱打破了百年来固有的传统图案造型,注入了更多新鲜的创作理念。
渐变是当今的时尚,月亮提出用渐变的酷炫色彩来美饰传统皮雕手提箱,方振生采纳了外孙女的建议。祖孙俩反复实验,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酷炫色彩得到定型。产品面世的那一刻,方振生被年轻人的创新意识征服了。“在与90后的碰撞中,我发现了皮雕工艺新的发展方向。”方振生说。
“有的时候,外公和我的碰撞会异常强烈,甚至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10月30日,月亮张文歌对记者说。两人的争执最终在形式上都是以月亮败下阵来结束,但在日后的创作过程中,两个人的观念不断地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花好月圆”系列采用传统的皮箱制作手法,创新的浮皮雕技艺,用色十分大胆;由月亮主创的“月光宝盒”既是装饰也是口红盒, “回汶皮扣”背带结实美观,充满中国风。
工作室里,有一副方振生先生与外孙女月亮共同创作的皮雕作品《三鱼图》,“福者和之余,禄者功之余,寿者善之余,这是我们方家的祖训,里面有很多方家对人生的感悟。”方振生先生说,“希望晚辈们能深刻了解这十五个字的含义,并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突破祖上定下的规矩,方振生决定将方氏传统皮箱雕刻技艺进行系统整理,并付诸文字。
“说起皮雕,一些日本及中国台湾的专业人士的观点多倾向于起源于美国西部牛仔,进而传入日本和中国台湾,这让我不服。”方振生说,“中国的皮箱雕刻技术历史悠久,只是鲜有文字记载。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手艺人口耳相传的传统,另一方面源于昂贵的造价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月亮的确帮了我很多忙,如今,我们已经将108道工艺整理成文字,使这项技艺有遵循、可传承。”方振生对记者说,“此外,她还将自己的在高校中所学的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寻求产品创意与图案设计的突破。希望通过技术的改进,能让原本‘小众’的皮雕艺术承载更多的中国传统和文化,并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