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推出两档融媒体节目,《辽宁日报“两地书”视频版》和《辽沈晚报新闻脱口秀——康康说新闻》。一经推出,两档节目即创造了在辽沈晚报融媒体平台上点击量过万的纪录。网易平台、今日头条等纷纷转载,给予肯定和支持。
正能量进一寸,负能量便退一尺。《辽沈晚报》从内容的角度,将持续打造正能量网红,将记者编辑的专业素养,专业精神具体展示,让蓬勃向上的采编人员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产品、文化产品。从转型的角度,我们今后会提高视频、直播在日常报道中占据的分量,相信经过今后的持续跟进与完善,能够打赢这一场纸媒转型攻坚战。
受众:
给予鼓励和肯定 会创新
在《辽宁日报“两地书”视频版——追忆飞行员余旭》节目的评论区,不少网友说,两地书的创意很好,爱看,感人肺腑;也有网友说,辽沈晚报选择以崭新的形式,诵读两地书,声情并茂,用更生动的展示,让人们了解英雄情怀,家书感人,很有感染力。
对于《辽沈晚报新闻脱口秀——康康说新闻》节目,一位网友评论区留言“听新闻也可以,看新闻也可以,辽沈晚报可真是会创新!”有些网友鼓励说“把改革进行到底”。
专业人士、ZaKer总监彭卫建议,康康脱口秀想法挺好,争取打造成一个品牌节目,如果节目成熟可以专门拉个康康粉丝群,围绕主播进一步打造社群,这个非常符合互联网栏目化和ip化的特性,很有实验性。
张志安:
融媒探索 利于流程重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表示,辽沈晚报推出新媒体的两档节目,是融合传播的有益尝试,过去作为传统媒体,报纸的表现手段相对单一,现在以音频和视频打造新的新闻形态,是融媒体的探索,同时辽沈晚报也一定在进行生产流程的重构,这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是非常好的尝试。
现在传统媒体面对着较大的转型压力,地方主流媒体《辽沈晚报》依然承担着权威政务传播、舆情正面引导等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辽沈晚报》推出正能量网红产品,是符合自身主流媒体定位的探索和尝试,值得肯定,也值得尊敬。用记者编辑来运作主流网红,强化正面报道,是非常好的选择,对比从前文字形式,主播的形式使新闻产品具有人格化、亲切感,更能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
张志安还认为,将主流网红、正能量网红做好,并不容易,需要主播具有高度影响力,需要在专业领域有很深厚的积累,目前辽沈晚报推出的主流网红还是社会新闻和文化意味的,辽沈晚报还可发挥自己的主流优势,打造更多在政务新闻、专业领域方面的新闻网红,而且要给在各个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积累的网红们配备专业的工作室,使主流网红的打造具有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宋建武:
主流媒体应做正能量推手
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说,现在,在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党和国家对媒体融合的本质要求,是要求主流媒体通过媒体融合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夺回网络舆论空间的主导权。媒体融合在技术和业态上,实际上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也是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过程。如何通过媒体融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是我们当前传媒发展领域的主要任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辽沈晚报推出“正能量网红”,成为正能量的推手,将记者编辑打造成正能量网红,很符合要求,也是很好的办法。是与主流媒体身份相符合的,记者和编辑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相信能够将“正能量网红”产品打造得出色和长久。
魏宝涛:
有望成为媒体特定品牌IP
针对本报的探索和尝试,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硕士生导师、广告系主任魏宝涛建议在正能量网红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作成系列产品,常态化的持续推送及裂变连锁传播,有望成为媒体自身特定品牌IP。
魏宝涛说,报纸媒体打造“正能量网红”产品,是创新更是实践。报纸面对媒体融合需要依托的主要是人才,以及传统媒体在内容创造上的独特优势,依托既有优势,打造网络产品,是一种实践创新。继续担当主流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正向角色,同时主动在传播内容的贴近性、年轻化、时尚化层面积极吸纳互联网基因,互联网元素的积极实践。
“正能量网红”如果做成系列的,可以具备成为媒体自身特定品牌IP,成为在移动社交媒体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传统媒体面对媒体融合,需要走全员参与融合的路子,尤其是媒体内部人员能将社交媒体,以及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独特内容作为自己的新突破,这一层面上,辽沈晚报的尝试值得密切关注。
“强烈建议辽沈晚报能够在‘正能量网红’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在内容年轻化和主流正能量传播上找到新突破。”魏宝涛说,
“正能量网红”产品要特别注意使用互联网语言,注重投合年轻人群,特别是当下的“95后”人群的信息消费心理及需求。
建议在内容策划及生产中要尤为注意故事性,注意故事讲述的语气,讲述姿态,注意场景、社群、内容及互动交流的有效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