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东北大学在激励科研人员潜心攻关的同时,力促科技成果产出与需求无缝对接。4月6日记者获悉,东大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正在面向全校科研人员征集可转化科技成果及转化需求,入选项目将被列入“东北大学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储备库”,优先向相关企业推介,优先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政策支持。
东大科技成果产出与需求无缝对接已取得明显成果:在科技部近3年发布的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中,东大输出技术成交额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东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实现收入123亿元,净利润22亿元。
为鼓励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东北大学从去年至今密集通过了十多项制度,畅通了使用科研经费聘用专兼职人员的渠道,简化了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科目,取消了科研经费中科研绩效比例限制,对间接费用实行差异化的分配比例,对课题结余资金仍归课题组使用且不再收取管理费。同时,学校还按照科技成果实施许可收益、科技成果转让收益、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收益三个类别进行管理,对超过(含)1000万元和低于1000万元的项目制定了不同的分配比例,成果完成团队最高可获得92%的收益,最低也可以获得70%的收益。
系列举措激发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热情,众多专利持有人都将成果放入东北大学设立的专利池和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储备库。学校把这些成果打包向相关企业推荐,积极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早日进行小试和中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北大学与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合作,挑战贫杂难选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难题。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韩跃新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研发出“增加铁矿石资源可利用储量的选矿关键技术”,盘活了我国贫杂难选铁矿资源数十亿吨,使含碳酸盐等难选铁矿石及铁品位为15%至20%的排弃废石成为可利用铁矿资源,近3年新增效益累计达16.46亿元。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冯乃祥教授团队完成的“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技术”,在国内外30多家铝电解企业进行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与应用前相比,平均吨铝电耗降低了900千瓦时至1100千瓦时,年创经济效益20亿元。
东北大学建设的云计算科技产业园,基于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目前已为沈阳市环保局搭建PM2.5空气污染监测平台,为省海洋与渔业厅搭建海洋渔业资源监测和海岛监察平台,为沈阳市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设搭建协同办公云平台,有效助力辽沈地区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东北大学还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积极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在读博士生刘洪伟成立沈阳东深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智能车机、虚拟仪表等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研发,目前已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车辆预装系统,去年订单突破1.2亿元。目前已有52家企业在校园创业平台上进行孵化,29家创业企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