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我省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调查报告
□本报记者/孔爱群
9月中旬,沈阳市浑南中路上的临街门市相继开业,宠物医院、教育机构、茶馆等20多家店面,紧凑地布满整条街。
辽沈大地上的创业热情已被点燃。省工商局统计显示,1至8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2.1%,其中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34.1%。
市场主体入市速度明显加快,这是我省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表现。
年初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全省工商系统真抓实干,围绕放管服,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各项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便捷市场准入取得新进展,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加强,扶持小微企业力度不断加大。
删繁就简增活力,领异标新结硕果。记者在我省各地调研时发现,商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释放了市场潜能,支撑了就业增长,优化了产业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三点发力 改革向“深处”突破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才能更好地激发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今年以来,全省工商系统攻坚克难,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便捷市场准入,我省重点推进“多证合一”改革。从年初的“五证合一”到10月1日起推行的“二十六证合一”,在辽企业可以逐步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
此次改革具体整合多少证照,国家层面没作统一规定,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我省高度重视,先后召开由14个市登记部门参加的调研论证会,同56个省(中)直部门沟通协商,汇总梳理涉企证照事项43项,决定将与生产经营联系密切、管理频次较高的20项一般性备案类事项整合,形成“二十六证合一”的实施意见,并鼓励各地拓展创新,实行更多证照合一。
涉企证照改革是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后,企业到相关部门办事只带营业执照即可,不仅少跑腿,还缩短了从筹备开办到进入市场的时间。
此外,坚持依法设定原则,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全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由改革前的226项减少到35项;重新梳理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减少到205项。
有效的“放”,吸引市场主体纷纷扎根;科学的“管”,营造了有利于市场主体成长的环境。
今年以来,我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全面推开,减少了对市场主体的检查频次,年底实现监管全覆盖。全省各部门共开展随机抽检1.47万次,检查结果通过“辽宁一张网”公示。
通过“辽宁一张网”这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辽宁),企业随机抽查的信息、企业自主年报信息和受到处罚的不良信用记录都将向社会公开。上半年,各级政府部门共享交换违法失信企业信息16.5万条,进一步完善了联合惩戒约束机制,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正在形成。
“现在企业的自律性强了,检查也少了。”鞍山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随机抽查的监管方式,保证了执法公正,也让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到生产经营上。
“放管”结合让市场“活”而有序,优化服务则助推企业等市场主体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活得更好。
辽宁裕丰食品有限公司9月15日正式投产,年产干蘑菇丝1000吨。总经理徐成君说,公司今年注册成立,能这么快投产离不开大石桥市创业孵化基地的帮扶。
我省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力度,鼓励各市结合实际,通过创建各类园区、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帮助初创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实现快速发展。据统计,全省已备案众创空间105家,在孵企业、团队超过5000家,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9500多家。沈阳三好街、大连创业e港等,孵化出一批有作为的小微企业。
在重点扶持小微企业上,我省通过三大服务体系帮助小微企业提升市场活跃度,将“个转企”纳入对各市政府的年度考核指标,鞍山、丹东、营口、沈阳和葫芦岛等市已完成年度目标。
助力发展 经济朝“更活”转变
前三季度,我省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近三个月,平均每月有四五单生意,已开始有效益了。”辽宁沥蔓泊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靖宇说,公司今年4月在沈阳设立,专门做中央空气恒湿系统,经过几个月的市场开拓,已逐渐被消费者认可。
商事制度改革释放了市场活力。像沥蔓泊科技这样的市场主体,今年前8个月全省平均每天新增1681户。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全省新增市场主体40多万户,在新增的市场主体中,企业10.5万户,个体工商户29.1万户,同比增长31.7%;农民专业合作社6443户,同比增长17.8%。
全省14个市中,沈阳市新增企业近4万户,同比增长88.2%;营口市新增企业同比增长50.3%; 丹东市新增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06%。其中,沈阳、营口和鞍山新增企业涨幅排名前三;丹东、沈阳和朝阳新增个体工商户涨幅排名前三。
新增市场主体特别是新企业和个体户的快速增长,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百姓收入至关重要。省工商局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处负责人表示,商事制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增长。
据测算,小微企业开业以后,一个企业用工在7人左右,个体工商户在3人左右。而在我省新增市场主体中,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占比最大,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今年前8个月,全省私营企业新增就业人员32万,同比增长16.1%;个体工商户新增就业人员54万,同比增长31.3%。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省小微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活跃度最高,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也成为高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今年登记注册的丹东市天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互联网技术研发,今年以来,这类企业呈增长态势,创业者多来自大学、科研院所。
商事制度改革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今年前三季度在我省新设立的企业中,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增长迅速。
数据显示,我省新增企业中80%是第三产业,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从企业类型看,新增市场主体中九成以上是私营企业,企业构成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与此同时,“互联网+”为结构优化升级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电商集群注册等改革举措,促进了众创空间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结构优化蓄动力,新兴产业显活力。新企业、新产业的大量涌现,成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稳增长、促就业、调结构,商事制度改革正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督促和协调力度,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按时完成。
在商事制度改革深化之年,我省乘势而上、持续攻坚。改革之势能必将转化为振兴之动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低谷、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