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个主城和三个副城将各建设一个综合交通枢纽。浑南主城枢纽设在沈阳南站,北部副城枢纽设在盛京站,东部枢纽设在深井子站,西部枢纽设在地铁三号线与沈阳至辽中城际铁路的交汇处。
近日,《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印发(以下简称《战略规划》),提出在浑南主城、西部副城、北部副城和东部副城各建设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多方式一体化换乘,构筑疏解中心拥堵、畅通内外联系、对接区域交通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浑南主城的交通枢纽设在沈阳南站,也就是地铁10号线、地铁4号线和沈阳至营口城际铁路的三方交汇处,未来从这个枢纽不仅能实现市内多种方式和线路的换乘,还能通达营口。
北部副城交通枢纽设在盛京站,是地铁2号线北延线与沈阳至铁岭城际铁路的交汇处。沈阳盛京站位于沈北新区城市规划中轴线上的郝心台村,在道义先导区的东北部,距离101国道1公里,距离道义大学城3公里,建设中的地铁二号线北沿线终点站与之“零接驳”。
东部枢纽设在深井子站,接驳地铁3号线与沈抚城际铁路。西部副城枢纽则连接地铁3号线与沈阳至辽中城际铁路。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
《战略规划》指出,到2020年,沈阳要成为引领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再上新台阶,年均增长7%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50%以上。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打造八大交通走廊 建立沈阳与周边城市一小时交通圈
《战略规划》指出,优化城际间交通网络体系,完善轨道交通系统和快速交通系统网络,加快区域通航机场布局建设,推进沈阳-康平-金宝屯铁路建设。以港口、空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主体,打造沈大、沈山、沈营、沈抚、沈丹、沈彰、沈康、沈铁八大交通走廊,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加强沈阳的中心性以及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
增加国际国内航线及班次,支持沈阳空港增加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进一步确立东北亚国际货运枢纽地位。全面推进机场扩建和设施功能提升,加快沈阳机场二跑道建设。
建设沈阳-营口出海大通道,完善出海物流运输体系,增强海陆互动。重点建设出海铁路与出海公路,贯通沈阳火石岗至营口港的铁路货运通道以及沈阳西部开发大道至营口港的公路货运通道。以沈阳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和营口港的国际海运枢纽为核心,建立若干个区域物流中心,形成多式联运系统。建设中蒙俄国际大通道的国家级流通枢纽,形成“一带一路”东通道上的重要运输枢纽。
一河两岸、一主三副布局 划定城市增长边界
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将构建“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以四个连接外围山水的楔形生态廊道以及浑河、三环绿带为分隔,形成山水城田融合共生的有机组团布局。
以浑河为轴线,完善和提升跨河交通、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实现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在浑河两岸集聚发展。
通过公共服务、公共交通和主导产业的全面提升,推进主城西部、东部、北部三个副城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在确定市域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划定严格生态控制线,确定城市增长边界。控制“三环、三带、四楔”的生态廊道。“三环”即浑北主城环城水系、浑南主城环城水系和三环高速防护绿带;“三带”即贯穿城市的浑河、蒲河、北沙河三条带型生态廊道;“四楔”即楔入城市的东北部、东南部低山丘陵型生态绿楔,以及西南部、西北部农田水域型生态绿楔。
二环南移到浑南大道 一主三副都要建综合交通枢纽
将二环功能南移,拉开城市格局,通过复合交通廊道疏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全面加强环间放射快速路建设,改善中心区交通拥堵,强化外围副城与主城的交通联系。
根据规划,今后南二环将向南迁移,由现在的浑河北岸南迁到浑河南岸的浑南大道上,这样东侧通过长青桥、新立堡大桥;西侧通过胜利大桥、南阳湖大桥相互连通。这样将浑河划入主城区内。
在浑南主城、西部副城、北部副城和东部副城各建设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多方式一体化换乘,构筑疏解中心拥堵、畅通内外联系、对接区域交通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扩大公交线网覆盖范围,科学设置公交专用道路。
建百里运河公园 多尺度慢道系统
在城市绿化方面,将按照“三环、三带、四楔”的布局,利用城市楔形绿地,建设郊野公园;以城市公园绿地、水系两岸为基础,建设百里运河公园、体育场、公共场所,形成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北国公共休闲活动空间。
以浑河、蒲河、环城水系等滨水绿带为核心,以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系统分离为原则,建设多尺度慢道系统,串联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及历史建筑、公共服务设施与社区。最大限度预留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保障行人、非机动车路权,全面建立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各行其道的交通格局。合理规划生命救护通道和市民低碳出行通道。
鼓励校企合办智能机器人等独立学院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鼓励用人主体采取柔性引进方式,邀请国内外紧缺高层次人才来沈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创业、技术合作或其他专业工作,服务全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面向沈阳12个千亿产业链(集群)需求,制定产业紧缺引才目录,建立重大项目人才引进快速响应机制和需求发现对接机制。
鼓励在沈高校与企业联合成立智能机器人、工业设计等独立学院,创新办学模式。推进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造就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技能人才。以产教融合、双元培养为主攻方向,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制度,引入顶尖国外教育机构来沈阳办学。
此外,构建区域、城乡可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兰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