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辽宁新闻

南海之风吹暖沈阳创新发展蓝海

时间:2017-05-09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改革创新的高地和新一轮发展的先锋,于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品尝过经济爆发式增长的惊喜,也陷入过改革瓶颈期的低潮。如何冲破藩篱,保持“深圳速度”——深圳选择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这一选择,让深圳从最初的“成本洼地”变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也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为路径,以共享发展为目的的质量型增长道路。其中经验值得处在振兴发展关键时期的沈阳学习借鉴。

  近日,由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王蒙徽率队的沈阳党政考察团赴深圳学习考察,期间与当地37家商会协会、研究院、企业代表展开座谈。畅谈之中,许多改革创新故事从深圳发展亲历者的心底溢出,在传递交流中推开层层涟漪,为沈阳转型发展晕染出一部生动的绘本。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把市场需求当做创新风向标

  创新是深圳的城市基因。深圳不仅拥有8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全国一半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而且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和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2016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600多亿元。

  谈及企业自主创新,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焱认为,企业自主创新一定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能闭门造车。

  他说:“大族激光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组织团队攻克哪方面的技术难题,在与市场‘应答式’的互动中,大族激光自然形成了众多创新成果。当然,为了充分承接市场需求,企业还要注重培育创新人才,紧跟自身专业技术领域的全球发展趋势,不断巩固和提升基础研发水平。”

  2016年2月,大族激光并购沈阳赛特维机器人公司,组建了大族沈阳赛特维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管理模式、营销平台和运营资金的移花接木,大族沈阳赛特维机器人成立当年的销售收入便从此前最高的5000万元人民币,激增至1亿元人民币。

  陈焱说:“企业创新发展不能仅靠移花接木,要真正培苗育种。大族沈阳赛特维机器人是大族激光在沈阳播下的第一粒创新种子,我们期待种子在这里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他认为,沈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科研人才丰厚,加之大型“国字号”企业聚集,为沈阳培育了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这些均构成了沈阳企业自主创新的先天优势,现在要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培育新型创新载体:

  技术后端与产业前端的无缝链接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深圳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基地、深圳国创新能源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深入推进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深圳相继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化运作、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实体和创新平台。

  深圳国创新能源研究院院长茆胜说:“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实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创新载体和机制,密合技术的后端和产业的前端。”

  他介绍,国创新能源研究院通过提供研发经费等创新服务,支持高端科研人才和团队进行科技研发,并获得知识产权。待科研技术成熟后,研究院再引入风险投资,进行企业孵化,实现盈利。

  凭借这一模式,国创新能源研究院成立四年间,已成功孵化科技创新企业8家,吸引投资30亿元人民币,产业领域包括新能源、高端材料、信息显示技术等,所有项目运营和企业孵化没有向政府要过一分钱。同时,研究院的规模也从创业之初的10人,增加到500余人,预计2017年底将超过800人。

  相似的经历也发生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身上。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副院长、光启集团联合创始人赵治亚介绍,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全球创新资源整合,积极将国际新技术引入国内并培育成新产业,同时也注重将国内的优质创新资源向海外输出,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

  目前,两家研究院均表示希望与沈阳展开深入合作,将高端技术植入沈阳的产业体系,推动沈阳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助力沈阳转型发展。

  打造创新生态:

  要用新的体制机制做事情

  让政府的公共服务与各类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更加合拍,通过制度供给“做加法”实现创业创新“做乘法”,让创新主体有更强大的动力推陈出新,是深圳在打造创新生态过程中收获的宝贵经验。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会长周路明说:“推动转型发展,尤为需要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举措捅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深圳曾是资源匮乏型城市,在短时间内形成创新资源集聚,靠的正是灵活的政策机制。”

  当前,沈阳正推进人工智能“创新特区”建设,率先打造创新生态,推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大规模聚集,打造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区,积极构建集生产、生活、教育、文化娱乐、体验生态为一体的创新产城融合体。

  对此,周路明说:“沈阳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与沈阳所具有的智能装备产业基础相契合。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特区’,体现了沈阳在产业发展布局上的前瞻性。值得重视的是,沈阳要在人工智能‘创新特区’建设及产业升级过程中,同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用新的体制机制做事情,从根本上消除创新壁垒,形成产业链聚集,真正为沈阳与外部进行产业对接整合及各领域交流合作打造出全新生态。”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于1996年,是清华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共建的事业单位,按企业化方式运行管理。作为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中的第一家新型科研机构,成立20年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打造了研发平台、人才培养、投资孵化、科技金融、创新基地、国际合作等6大功能板块,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面向深圳及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方向,汇聚清华大学及海内外优质资源,布局了一大批重大项目,获得专利328项,累计孵化企业1508家,收获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回忆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走过的发展历程,院长嵇世山颇为感慨,“20年前,深圳的财政收入还不到40亿,但深圳市政府却愿意拿出大量资金支持大学科研,培育新型高校科研机构,这样的魄力和远见让人赞叹。在深圳改革发展的瓶颈期,正是这些新型科研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打开深圳转型发展之门的金钥匙,并为眼下深圳创新研发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基础。”

  他还说:“在吸引外脑、创新发展上,深圳放得开、服务好,关键是抓住了体制机制创新这一要点。”

  构建新兴合作模式: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让企业“组团出海”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执行主席张晓新说,当前,为了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发展,党中央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历史的发展机遇属于沈阳,也属于深圳。如果能把深圳的创新载体、创新机制与沈阳的创新资源、创新潜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搭建起研发合作、技术转化、人才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好两市各自的优势,一定会释放出1+1>2的叠加效应,实现共赢发展。

  周路明说:“从降低企业风险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导企业有组织地‘走出去’进行项目对接是深圳与沈阳开拓产业合作空间的最好选择。沈阳装备制造业与深圳高科技产业构成了良好的产业组合逻辑。当前,沈阳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形成投资价值洼地的局面逐步显现。此时,两市更需要搭建务实、高效、共赢的合作平台,实现产业合作的通盘谋划、有序对接、科学布局。”

  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哲生认为,构建新型的合作模式,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保障。近年来,深圳华强集团在沈投资总额已达300亿元,张哲生对于沈阳营商环境的变化深有体会。他说:“沈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政府服务效能的不断提高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为企业在沈发展坚定了信心。”

  嵇世山说:“当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正逐步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营商环境是聚集人的基础。企业与人才在深圳发展很少出现水土不服,正是因为深圳市政府都是从企业需要出发,提供服务。”

  南风吹送春潮涌。深圳在无数个创新转折之中,塑造了创新进取的性格,解码了“深圳速度”的本源。其所创造的新鲜经验,为沈阳转型发展映照出一派海阔天空。沈阳正积极与之呼应着,在新的合作机制下,将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涌动的春潮引入怀中,并与之融为一体。

  • 上一篇:沈阳市大东区便民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 下一篇: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吴景涛被“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