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路是我开,此桥是我建,要想从此过,留下2元钱!”有人这样调侃朝阳市朝阳县柳城街道一处小桥。
柳城街道南大营子村与龙城区西大营子一河之隔,有南大营子村村民在此建了一座小桥,可供车辆通过,收取每车2元钱。
桥体结构简单,每到汛期还要拆除,以免被大水冲走。周围村民对此褒贬不一。
跨界小桥 车来车往
朝阳村民自建小桥 收2元过桥费引来争议
从朝阳市区出发,沿龙城北路行驶25公里左右,到达朝阳县柳城街道南大营子村北侧,这里有一座简陋的小桥,通往大凌河对岸的朝阳市龙城区半拉山村。
5月10日,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在现场看到,此处河道宽约60米,桥体位置河道收缩变窄,通过桥体后,河道又渐渐变宽。小桥长约30米,宽约2米,桥面与地面持平,距河道底部大概2米,河道内水流平缓,小桥上游不到10公里便是当地称为“阎王鼻子水库”的燕山湖水库。
桥面由钢梁和木方构成,桥上没有护栏,只有两根钢梁挡在两侧,高出桥面大概10厘米,桥面几乎与车等宽,需要小心驾驶,时常会听见车轮与桥两侧钢梁摩擦的声音。
收费人:年年拆 年年搭
过桥100多米后,树林中土路旁立着一间简易的红砖房,房前拉着一条布带挡住了车辆的去路。
“给2元钱,这桥是我自己建的。”一名老年女性站在车旁。
“有票么?”“有收费许可吗?”面对一些司机的询问,这位女士统统用简单的一句话回应:“桥是我建的,交2元钱。”司机们纷纷交钱了事。
“本村的人不收钱,其他地方的人不管是汽车三轮车还是电动车都得交2元钱。”河边一位在农田里干活的村民说道。
记者在现场观察,5分钟有6辆车通过,包括4辆轿车、一辆电动车、一辆货车,每辆车都交了2元钱。
“你建这桥花了多少钱?”记者问收费的女士。
“我家建这个桥花了不少钱呢,水泥就用了30吨吧,铁贵的时候买的呢,钢梁就花了2.5万元,道木花了1万多元,总共10多万元。这路呢,原来都是垃圾路,都是我自己整的。”女士回答。
记者:“要是不走这段桥,还有别的路吗?”
女士:“绕阎王鼻子(水库),那有大桥,不过那边是大坡,连油钱都不够,谁都会算账。”
记者:“这桥平时维护吗?”
女士:“汛期就拆了,年年再搭,这不都得花钱嘛,桥都建了10多年了,年年下大雨冲坏了不得维修啊。”
对于每年收取的过桥费,女士没有透露。
不走桥需绕行10公里
小桥的上下游最近的两座桥相距大概15公里,这座桥基本在两桥的中间位置,如果没有这座桥,南大营子和半拉山村的村民到对面需要绕行10公里左右。
“以前没有桥的时候,水面低时,趟河就能过,但是水里的石头滑,容易摔跤,水也凉,还得脱鞋换鞋。有了桥以后,我们在上面走挺好,行人不收钱,车过得交2元钱。我经常从这过,要是能再便宜点就更好了。”一名骑着三轮的半拉山村民这样说。
“挺好,如果没有这桥,得绕挺远的路,我来回溜达也不收钱。”一名南大营子村村民表示。
过桥收费有争议
多数受访村民对这座桥的存在还是比较认可,但对于收费有些人表示异议。
在锦州工作回老家参加朋友婚礼的小鹏讲,父母经常会路过这座桥,老两口行动不方便,去哪基本开电动三轮车,每个月几十元的过桥费是三轮车最大的开销。
“修桥是好事,但是收费合理吗?收多少钱合适?经过物价部门批准了吗?”小鹏质疑。
朝阳市内的市民和一些外地游客出行有时也会路过这座桥,他们对这座桥也有自己的看法。
“从朝阳市开着导航,结果一路导航到了这里,不知道过桥还收费,要是知道就走另一条路了,路程都差不多,钱倒是没多少,但是犯不上啊。”一名外地游客路过这里。
经常开车路过这里的朝阳市民马先生表示:“毕竟这座桥是村民自己搭建的,肯定比不上专业人士,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果上游水库放水,或者突降暴雨,而桥面上还有车通过,桥被冲毁,后果不堪设想。”
“既然对大家都有好处,为何不让相关部门出面修建一座质量可靠、没有隐患的便民桥呢?”马先生建议。
“合理但不合法”
记者与朝阳县柳城镇书记取得联系,马姓书记表示,对这座桥他并不知情,需要进行调查了解。
龙城区凌河保护区管理局一位副局长介绍,这座桥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去年检查的时候,他们给拆除过,这座桥的存在“合理但不合法”。
记者询问,为何不由相关部门兴建一座牢固安全的桥,方便百姓呢?
这位副局长表示,之前也考虑过,但是这座桥的位置特殊,牵涉到很多部门,如果单是一家单位还好说,不好协调,但是会尽力去做。
朝阳市公路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通过与领导沟通告知记者,这座桥不在其既有的路网中,所以公路管理处对这座桥没有管辖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