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开春或秋后,建昌的山上都会出现一个老者的身影,他拿着锹、锯等工具,将废弃的树墩刨出来,枝丫锯下来,然后运回家晾干。20年的时间里,他以树墩、树枝为材质,将冰冷的物件,雕刻成暖心的《我爱我家》《情未了》等作品。从2015年开始,他的根雕作品连续4年在省里参展,并获得奖项。
爱上了做根雕
本网曾刊登过75岁云德满的报道,他的烙画作品《古代100名刀马旦》为读者所熟知。12月8日,记者来到他的创作室,一个位于僻静处的大院,看到他正在此处潜心创作。
当下时节,气温很低,创作室里没有暖气,可他依然如醉如痴,浑不在意。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云德满解释说,同行都说他是“雕痴”,一旦融入进去,啥都不管不顾了。
选择此处创作,还有一个原因。根雕的材质量大,无法在楼房里存放。且在加工的过程中,会发出刺耳的声音,云德满不想扰民,宁可自己挨冷受冻。
趁着云德满休息的工夫,他和记者聊起了和根雕结缘的故事。
云德满有绘画的功底,根雕和绘画触类旁通。20年前,他结识了一位搞根雕艺术的朋友。由此,他对根雕“一见钟情”,一发不可收拾。
在最初学习根雕时,外面放电影、唱戏,云德满都不去凑热闹。他的魂儿,早被奇形怪状的木头勾走了。
存几百个树墩
搞根雕艺术,云德满缺的不是激情和时间,而是材质。早先,他上市场弄来一些木头,可用上后都不理想。于是,他拎起锹镐,漫山遍野寻找。
“每年开春或秋末的时候,山上伐木的多,加上这两个时节木质坚硬,便于创作。”云德满说,“最初去的时候都是步行,一天下来,能弄三个五个树墩。近几年好了,有了轿车,一天弄的树墩量成倍增加。”
一个树墩最轻的几十斤,最重的达到几百斤,云德满一个人弄不回来。他得找来三轮车或卡车运回。到目前为止,他的大院里存了五六百个树墩及树枝。
说云德满是“雕痴”一点儿也不过,哪里修路,哪里开荒,他必到现场,看看能不能弄到可用的材质。有一回,为了弄到自己喜爱的树枝,他用圆盘锯操作的时候,担心人家后悔不给他,为了抢时间,将左胳膊锯伤,流着血将树枝锯断。
“天冷的季节,我多数都在大院里打磨材质,初具规模后,运到位于城里的家中;天气转暖,在家中创作。这样一来,虽然有点儿费周折,但方便了左邻右舍。”云德满说。
和根雕做个伴
他弄到材质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向亲戚朋友要。据熟悉云德满的人介绍,他平时很少向人要东西、借东西,但为了自己钟爱的艺术,他“豁出老脸也不在乎”。
工作期间,云德满暂时离开了他形影不离的根雕。即便如此,晚上一有时间,他还会和根雕“约会”。几十年来,他和根雕成了“至交”。尤其是退休后,一天24个小时,他和根雕得待上十个小时左右。他的老伴儿常常开玩笑说,老头子和根雕待的时间比和我待的时间都长,根雕成了他的“伴儿”。
做大型根雕,为了方便、省时,云德满在操作台上安装吊链,起到滑轮或杠杆的作用。晾干、剪切、打磨、雕刻、上漆、打蜡,然后出成品。有的小物件,例如乌龟、鱼、蜘蛛等,还需要蒸煮的工序。
据其介绍,即便有了机械辅助,做起根雕来也比较费事。做成一个大型根雕作品,需要耗时几个月,短的也要十天八天。
云德满所用的材质多是梨木、枣木、荆条等。他说,这些木头,质地坚硬,便于打磨。成型后,线条更加流畅,不易裂开,便于保存。
用根雕讲故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目前,云德满创作出根雕四百余件。他的作品,被国内的行家及外国友人赞许,并予以收藏。有的作品,他送给了亲朋好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有了点滴成绩,不能独享,应该与大家共同分享。
云德满的根雕作品,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个物件,经他的巧手,给作品赋予了勃勃生机。《我爱我家》《情未了》《龟鹤寿》等,温暖的情趣、吉祥的祝福溢满其间,让人回味暖暖。
提到《我爱我家》,云德满回忆说,有一次他到山上找树墩,忽然看到一棵枯树上有一个废弃的鸟窝,他就摘下来拿回家。后来在创作一个用树枝做材质的根雕作品时,他将鸟窝粘在枝头,然后用泥巴捏了一只小鸟趴在枝头,活脱脱一个倦鸟归巢的场景。
从2015年开始,云德满的根雕作品受到业界关注,并连续4年受邀到省里参展,多次获得奖项。
在建昌生活七十多年,云德满对家乡非常热爱。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的根雕作品,将建昌的风土人情囊括其中。“我用根雕讲故事,让外界认识小城,并爱上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