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人民日报》的合订版、80年代出版的《抚顺日报》和《故事报》、改革开放初期播种用的耧车、运物品的独轮车、马车上的车辕和纯桃木的古盘……在宋文萍创建的怀旧人家展览馆中,均可以免费参观到以上的老物件。
宋文萍介绍其收藏的《人民日报》合订版。首席记者 韦小川 摄
宋文萍展示其收藏的报纸。首席记者 韦小川 摄
收藏爱好者宋文萍在阅读家乡报。首席记者 韦小川 摄
在位于东洲区哈达镇上年村的怀旧人家展厅中,记者分别看到了多种不同品类的老物件,有些或许只能在古装电视剧中才能看到,而有些只知道它的用途,但已无法叫出其准确名称。今年60岁的宋文萍自幼喜欢收藏老物件,认为老物件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应作为民俗保留,20年前就陆续收藏老物件。据宋文萍介绍,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很多流传了百年的用品,早已被替代,这些老物件正逐渐消失。然而,凝结了前人智慧的它们,应该作为一种民俗保留下来,供现在的人们参观、了解。宋文萍收藏的这些老物件,少数是亲朋好友们赠送的,更多的是她平时主动收集的,当然,为收集这些老物件,她省吃俭用宁肯自己不买衣物也要前去收购。“很多老物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在日常生活中,格外留意,一旦有这方面的消息,就会主动上门。”宋文萍说,现在农村很多人都住上了楼房,老宅院保留的一些老物件,避免不了会抛弃,这时,她便会赶过去回收。宋文萍称收藏这些东西,主要是看时代的变迁和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生活,过去人生活是用什么样的东西,现在是用什么样的东西,通过这种对比看到前人是如何辛勤耕作的,也折射出现在的生活多美好。收来的老物件儿多了,宋文萍对这些老物件儿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她向收藏家请教后将2200件物品分成农耕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等不同类别,并认真梳理了每类物品的特色,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再去搜集更有代表性的物件儿。2016年丈夫过世后,宋文萍将收集的所有“宝贝”全部堆在一起,觉得这样不能发挥其作用,于是萌生出在村里创办一个怀旧民俗展览馆的想法。以公益性志愿者服务站的形式,免费将自己这些年来收集的老物件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领略先辈们熠熠生辉的创造精神。在儿女的一致支持下,今年4月27日,宋文萍创建的怀旧人家民俗展览馆正式开馆,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目前已接待近千人参观。市收藏协会主席王书君现场参观后,认为宋文萍收集的老物件也是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从中可以保留、复活、触摸到一段已逝的历史。怀旧人家展览馆中的农用老器具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体现了民风民俗民用,可以作为以农村题材为主的民俗教育基地。
“目前展览的规模和质量还是差强人意,我将会继续增加展品数量和范围,让大家能够更直接了解当地文化,了解到历史。”宋文萍说书本上、电视剧中看到的再好,也不如看到真正的实物,但实物却越来越少,见到实物的机会越来越小,这样下去,留给孩子的或许只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