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技术人员修复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供图
核心阅读
沿丝绸之路由西向东、向南传播的石窟寺,发展脉络清晰,蕴含的文化、历史、哲学内涵深厚,是我国文物长河中的瑰宝,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开放包容。
莫高窟壁画保护、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川渝石窟保护专项等代表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石窟寺保护水平。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数字化工作,为新时期石窟寺保护管理与展示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石窟寺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点内容。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均对石窟寺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对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做出重要部署。石窟寺保护利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保护利用系统思维确立
沿丝绸之路由西向东、向南传播的石窟寺,发展脉络清晰,蕴含的文化、历史、哲学内涵深厚,是我国文物长河中的瑰宝,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开放包容。
我国石窟寺多开凿于河流阶地,既反映了古人选址和营造的工程思维,又构成了独特的景观特点。石窟寺内包含洞窟构筑物、壁画、彩塑、石雕像、题刻题记等内容丰富、形制多样、艺术魅力深厚的文物类型。
202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全国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2155处石窟寺和3831处摩崖造像,新发现有635处。调查结果对厘清我国石窟寺传播线路、开展分期分区研究、分门别类实施保护以及加强展示利用等具有显著意义。
我国石窟寺保护理念,是在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基础上,根据石窟寺的特点逐渐形成的。通过70余年的实践,石窟寺的保护理念从“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到尊重各个时期的贡献和重视保护历史环境与价值的转变。
近10年,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石窟保护系统思维逐渐确立,石窟考古研究、保护技术理念等诸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大足石刻全集》、《龙门石窟考古报告》等一批重要石窟寺考古报告的出版,推动了石窟寺考古学科方法和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14个省份印发石窟寺保护利用方案,石窟寺保护研究机构和人员力量显著增强。
202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系统统筹保护利用工作。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石窟寺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作用进一步凸显。
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石窟寺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以石窟寺岩体裂隙灌浆材料、岩体锚杆加固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的突破,开启了我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石窟科学保护的先河。上世纪70年代,“莫高窟挡墙加固工程”“龙门石窟奉先寺防渗加固工程”“云冈石窟加固三年工程”“麦积山喷锚粘托加固工程”等一系列代表性和示范性保护项目陆续实施,为石窟寺的“延年益寿”打下重要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是我国全面开展石窟寺保护的20年,一大批重要石窟得到抢救性保护。同时,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集中进行了风沙治理、壁画修复、渗水裂隙灌浆、壁画数字化等综合性保护工作。“十一五”以来,我国石窟寺保护科学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设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开展石窟寺岩体赋存地质环境、岩石特性、危岩体结构特征、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评估及加固机制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工作,石窟寺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果。
通过一辈辈文物工作者的探索,石窟寺保护目前已形成“重视前期试验成果支撑、科学研究贯彻保护过程、多学科联合攻关、动态设计和实施”的工作方法理念,并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示范性经验。
近10年,石窟寺病害机理研究、勘察技术、保护加固技术和展示利用技术快速发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模式逐步确立,石窟寺保护中,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与加固技术研究”中,创新性地利用振动磨和气流磨技术,将中国传统石灰材料进行微纳化改性研发,解决了监测数据不连续、监测精度不足的难题。
一系列重要保护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石窟寺保存状况,逐步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在长期“抢救性保护”过程中,针对石窟寺的环境监测、保存状况调查、保护设施建设、数字化档案建设、自然灾害预警等多项工作,已经形成石窟寺预防性保护的共识。以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为代表的重要石窟寺,开展了大量预防性保护工作。
莫高窟壁画保护、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川渝石窟保护专项等代表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石窟寺保护水平。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数字化工作,为新时期石窟寺保护管理与展示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三五”以来,围绕石窟寺保护关键难题,科技部分别布设了石窟岩体稳定性、表层岩体风化、渗水裂隙治理等方向的国家重点研发任务,重视石窟本体安全、石窟保护环境的改善。
积极探索展示传播新手段
近年来,依托自身优势,许多影响深远的石窟寺主题展览面向公众。以“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等为代表的石窟展览活动,不断推动石窟寺走近民众,让更多民众得以认识和了解石窟寺。围绕石窟寺开展的壁画艺术展、雕塑论坛、岩彩展览等多维度展览展示活动,充分彰显了石窟寺的艺术价值。
除传统实物展示外,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一直积极探索石窟寺展示新方式,如莫高窟的“数字敦煌”“虚拟洞窟”,龙门石窟的“万佛洞三维数字虚拟现实体验”等,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展示石窟价值内涵和艺术特色,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每一座石窟都是一座不可移动的博物馆,是公共文化的科普长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性举措涌现,吸引民众走近石窟寺。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推出“飞天服”,吸引游客在沙丘上旅拍;云冈石窟景区内多元文化馆的“文化大餐”,为广大游客的云冈之行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以龙门石窟为背景实景拍摄的舞蹈节目《龙门金刚》播出,引来赞誉。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采用实景拍摄和CG动画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石窟寺保护利用将获得越来越显著的成效。(李 黎)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制图:赵偲汝
《人民日报》(2022年09月17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