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社区给居民带来幸福感
当记者来到德令哈市建设路社区服务中心时,遇见了正在社区舞蹈房健身的尕藏吉,对于像尕藏吉这样的老居民来说,建设路社区的发展不仅仅是变得更大更美,而是与她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
尕藏吉告诉记者:“服务中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比如说冲水费啊,充话费啊,还有很多的办医疗保险,以前要跑很多地方,现在我们到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就可以全部办理完。”
康卓措是德令哈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放学后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做功课、看书,与同龄的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我和孩子爸爸下班都晚,现在有社区工作人员帮忙照看,孩子的安全问题不用担心,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康卓措母亲告诉记者。
近年来建设路社区始终以“民族无小事”的思想,以便民利民的服务作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根本,把社区文化阵地的作用发挥起来,社区按照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居民的需求,将综合服务中心的打造成满足集娱乐、休闲、医疗而且全部免费的19个多功能室,初步形成了党员带头,各族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社区工作新格局,为构建居民满意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设路社区主任林惠珍告诉记者,通过各个功能室开展的各项活动,社区逐渐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服务、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积把日常工作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社区功能优势,更好的服务辖区居民,全力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与长久发展。”林惠珍说。
建设路社区组织辖区居民学习民族团结知识培训民生改善步子稳 民族团结基础牢
“真没想到我们这些外来打工者也能享受到这么多的待遇,在这里生活真的很温暖。”提起在格尔木市的生活,老家在海东市民和县的马海英笑着说,“‘他乡人驿站’真是太好了!我的这份工作是社区帮忙联系的。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生产中的苦难都可以在这里寻求帮助,工作人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
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格尔木拥有众多的生态移民和流动人口,当地人戏称此为“客大于主”。而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一直是摆在格尔木市西城区河西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此河西街道办事处完善“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方式,建立以入流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为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我们建立‘他乡人驿站’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提供计生、民政、就业、养老、医疗等方位的全方位服务,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处。”河西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罗正刚说。
面对西藏驻格单位多、驻军部队多、流动人口多、少数民族多、贫困人口多;厂矿企业少的辖区特点,河西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党委“点菜式”服务,街道推行“网格化管理,菜单式服务”的模式,把优质高效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为了精准列出“菜单”,罗正刚介绍,街道下辖的各个社区建立“温馨之家恳谈室”、“百姓议事厅”、“居民说事室”,每月还开一次民情研判会,形成广覆盖、高效率的民情民意收集和协调处理机制。
河西街道办事处还搭建社情民意倾诉平台,辖区内设立了"百姓议事厅",开展"延时服务",成立"天天敲门"服务队,实行"上门服务"等,更好地为各民族同胞服务。
“这些年的变化让我们坚信,只要一心一意跟着党的政策走,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罗正刚说。
点亮微心愿温暖居民心上门为残疾人进行认证服务创新服务方式为百姓解难
“这前后一比较,就是不一样,现在办事方便多了,省心多了,那简直是立等可取呀。”现如今,诸如此类的群众口碑在格尔木市昆仑路街道建设巷社区成为真真正正的“百姓好声音”。
不一样的口碑来自不一样的责任担当、创新理念和躬行实践。昆仑路街道建设巷社区辖区内流动人口多、企事业单位多、下岗失业人员多、破产企业多、重点部位多、老旧小区多、困难群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多,为此社区改进代办连点措施,开展“便民省心”服务。
昆仑路街道建设巷社区以资源登合为抓手,不断丰富便民服务大厅职能,完善党务、政务、业务"一站式"服务和联点帮挟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各族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快车道"作用,在一站式服务大厅建立"3站+1"的工作模式。
建立"一站联一格,一医联N户,一名党员医生联N户老弱残家庭"的联动联帮联做工作机制,辖区3个卫生服务站与3个网格联开展入户送医服务,16名医生共联点服务3719户家庭,4名党员医生共联点服务96户老弱残家庭,并在每周一、三、五轮流安排卫生力务站医生到社区服务大厅坐班,方便办事群众就近咨询就医。
针对辖区各族居民就业存在"等、推、靠"思想问题,推行流动代办上门服务制,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作为,登门入户为辖区居民提供就业咨询和创业指导,成为各族群众就业的"省心人"。
昆仑路街道建设巷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宋海萍告诉记者:“社区为辖区内1628户居民建立健全了健康档案,与530户居民签订了家庭医生协议,为3人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为5人申请了创业补,组织各族居民参加各类招聘会12次500余人次。”
“从基层出发,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得到快乐,才能建成和谐社区、美好社区。”宋海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