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陈郁 报道)近年来,海东市把人才工作的重心向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倾斜,不断创新人才工作载体,实施“人才+”工程,促进人才智力资源向贫困地区集聚,着力为海东市脱贫攻坚提供既“精”又“准”的人才保障。
人才+特色产业,开创脱贫攻坚新天地。结合海东市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资源特色,充分整合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平安区围绕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实施富硒大蒜和马铃薯、富硒蛋禽等人才培养项目。举办饲料种植、果蔬种植、牛羊饲养等专技培训班30余期,培训500多人(次),带动就业1000余人增加村级集体增收80余万元。针对产业发展的难题,引进5名专门研究富硒产业的专家教授深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一线“问诊把脉”,为农民送技术、传经验,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用科技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并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贫困地区发展。化隆县实施“拉面经济”脱贫致富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品牌带动、鼓励扶持、健全机构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拉面经济”发展,累计投资1840万元,培训拉面匠农民工3.4万人次,转移输出农民工11.5万人次,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人才+基地项目,培育脱贫攻坚新动力。海东市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以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带动型人才、社会服务型人才培养开发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现代农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在助推精准脱贫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乡土实用人才队伍。民和县实行乡土人才与贫困户“1+1”“1+N”结对带帮,鼓励和支持乡土人才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485名优秀乡土人才主动认领900余户“穷亲戚”,通过面对面解疑、电话答惑、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有效促其致富增收。目前,在41个脱贫村发展规模养殖户1163户,发展规模种植户368户。互助县选聘一批以技能大师、“土专家”“田秀才”为主体的“名师”和一批贫困地区中青年“学徒”,依托各类专家工作室、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等,签订师徒协议,开展技能技艺传授。全县共遴选“名师”100多人次,200多名乡土人才已成长为脱贫致富的技术能手、产业大户。
人才+对口服务,催生脱贫攻坚新力量。成功建立无锡与海东对口帮扶关系,深入开展干部人才交流工作,无锡市着重挑选工作能力强、脱贫经验丰富的干部到海东挂职锻炼,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换,将无锡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到海东。目前,已分批选派13名干部到海东挂职。同时,海东市也选派了28名学习本领强的年轻后备干部和业务骨干到无锡挂职学习,学习无锡的先进发展理念,介绍和宣传海东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招商引资政策等,积极寻求双方经济、技术、产业等多领域的互利合作,促进海东与无锡的全方位脱贫攻坚合作和交流。针对海东贫困家庭劳动力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充分利用无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好、水平高、门类全的优势,通过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互联网+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提高海东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依托无锡市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大对海东贫困地区村干部、农村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等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培育海东特色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