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朵海平 通讯员 王娟 王静 摄影报道) 9月3日,曹多隆村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村里的脱贫情况。村民安绪龙激动地说:“我家脱贫可离不开动力电。”
通个动力电就能致富了?一定有人不相信。那就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因电脱贫,因电致富的!
糙米变成“软黄金”
年轻的安绪龙常年在外打工,尝遍了辛酸,也开阔了眼界。在外地农场,他被现代化的高效生产模式所吸引,动起了回家当老板的念头。
回家后,安绪龙费尽千辛万苦办到了贷款,准备大规模种植藜麦,没想到却遭到了邻居们的一致反对。
村民说:“我劝你别费劲了,我家种3亩地都累得够呛,别说你的100亩了。”
安绪龙说:“放心,只要方法得当没啥难题。我要做的可是规模化生产,不怕劳力少。”
村民们无奈地摇头离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安绪龙种植藜麦的第一年就有了好收成。简单地处理完收割回来的藜麦,他满心欢喜地等着卖个好价钱,可没想到他的藜麦只买到了市场价的一半,虽然丰收却利润微薄。
安绪龙说:“市场的藜麦价格那么高,为什么我的只能卖一半。”
商贩说:“你的藜麦连壳都没脱干净,回去我还得加工,这品相能卖这个价钱已经不错了”
当安绪龙知道价格低的原因是藜麦脱壳不干净,产品过于粗糙时,他想起了以前在外打工时见到的大功率脱谷机、净选机等设备。但他明白村里遇到刮风下雨都会经常停电,更别说用上这些大家伙了,实现机械化加工太难了。此刻他比谁都盼望村里的用电状况能快点好起来。
2017年10月,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完工,动力电顺利通到了曹多隆村。恰逢藜麦收割季,安绪龙早早地买来了脱谷机准备妥当,合上刀闸接通电源后,脱谷机飞快转起来,干净的藜麦从机器一端源源流出。这一年他的藜麦果然卖了个好价钱,赚的钵满盆满。瞅准商机的安绪龙巧妙地将藜麦加工和藏香猪养殖结合起来,谷皮变成藏养猪的养殖饲料,形成了增值产业链,引来了村民的赞赏和羡慕。
他也因此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村民们纷纷将自家的土地租赁给他,跟着他一起在家门口挣起了产高效好的“安心钱”。
“马黑猫”摘“黑帽”
马小光(化名)是曹多隆村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天他上学又迟到,还被老师罚站,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嘲笑。
王小五说:“马黑猫,马黑猫,你怎么天天迟到?”
马小光说:“不要你管,你才是黑猫。”
王小五说:“看你满脸黑煤,就是只大黑猫”
看着同学们做着鬼脸乱起哄的样子,马小光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渐渐地开始讨厌上学了。
原来,马小光的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要赶到20公里外的县城打工,爸爸也时常不在家,为了能吃上口热乎饭,马小光就得自己动手,不仅被煤灰摸得一脸黑,而且上学总是迟到,还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他就多了个“马黑猫”的绰号。
有一天,马小光想起来家里有个小电灶,心想用它做饭就不会被烟呛,更不会满脸煤灰了。可没想到刚插到电源上,家里就断了电。后来听爸爸说是因为家里的电不够用,马小光就再也没敢奢望过。
2017年10月13日,对马小光来说是无比开心的一天,用他的话说“比自己过生日还开心!”因为“马黑猫”这个绰号将会像家里的那口大黑锅一样成为过去。
村里电网改造完成后,爸爸买来了电热水器、电冰箱多种电器,马小光最喜欢的就是微波炉,每天他只要将妈妈提前做好的饭菜放进微波炉,按下按钮,听到“叮”的一声,就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了,再也不用弄得一脸煤灰了,更不会上学迟到了。
贫困户有了“致富宝”
命运多舛的崔金宝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身为孤儿的他年少年时就外出打工。一次意外使崔金宝的腿部受伤无法继续工作。无奈下他回到了家乡务农,因为身体不便,他要付出比别人更为艰辛的努力,因病致贫的崔金宝生活日渐拮据,成了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夕阳西下,崔金宝还在地里劳作,不远处传来儿子的呼唤声。
儿子:“爸爸,忙完了吗?妈妈做好了饭,快回家吃饭吧。”
崔金宝:“你们先吃,我再忙一会。”
看着周边的邻居一天就将3分地的杂草锄的干干净净,自己忙了一天却连一半都没干完。崔金宝心底的那片阴云又浮上心头,他坐在田埂上发呆,心想这样的状况何时才能好转。
没过几天,村支书就为崔金宝带来了好消息。
村支书:“金宝,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来了,快来看看!”
崔金宝:“真是个好消息,那我申请个犁地机,有了机械帮忙,我家的状况一定会好很多。”
村支书:“再申请个粉碎机、脱谷机,动力电也通了,这些设备都能用得上。”
有了这些设备帮忙,确实为崔金宝省了不少劳力,劳作不再像以前那样辛苦。勤劳的崔金宝还利用申领的粉碎机在农闲时间帮村民们粉碎饲料,顺便赚点“小外快”。他还在家里做起了小型养殖,虽然数量不多,但家里的经济状况慢慢好转起来。
这几天,村里粗略地测算了贫困户收入情况,崔金宝家以种植+养殖+加工的形式,收入已超过了人均3900元的脱贫线,就等着政府为他们下发脱贫摘帽的喜讯呢!
千里渔船灯火明
曹多隆村背依黄河,风光秀美,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村民依靠打渔来增收致富。
按照世代以来的传统方式,村民们傍晚出船打渔,夜深时便回到岸边的帐篷里休息。以前村里电压不够,村民依靠柴油机发电,因为担心成本高,晚归的村民不舍得照明取暖,便在阴冷潮湿的帐篷里凑合过夜。青海的昼夜温差极大,晚上更是寒冷难耐,常年如此,大家觉得极不方便。
张万春的老寒腿就是在无数个这样的寒夜里染上的。老伴看着心疼,每次外出前,都要为他裹上厚厚的棉护膝。
张万春:“老伴,你把东西收拾收拾,今年打渔我要把电暖气、电褥子都带到帐篷里区去。”
老伴:“柴油发电那么贵,容得你这么浪费吗?”
张万春:“放心吧,大网电通到了岸边,帐篷里的电不用柴油机发了,比以前省10倍。”
电网改造升级后,供电公司延伸供电服务最后一公里,在黄河岸边架起了电杆,充足的电能从村庄延伸到了渔民在岸上的休息点,张万春在夜晚最冷的时候返回帐篷烤起了电暖气,打渔的夜晚变得不再寒冷而漫长。
有了电,黄河岸边的夜晚已不是漆黑一片,渔民们不用摸黑在潮冷的帐篷里凑合过夜,大家置办了简单的电炊,在寒冷的夜里吃上了热乎饭,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如今,夜晚的黄河岸边灯火辉映,帐篷里透出的一盏盏温暖的灯光成了黄河岸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这样得到变化源自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2017年,国网青海电力在曹多隆村投资329.68万元,新建电杆202基,架设10千伏及以下线路11.35千米,新增配电变压器7台、总容量1080千伏安,户表改造194户,全面解决了村里的用电难题。依托充足的动力电,曹多隆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渔业及加工业,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