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樊永涛 通讯员 西组宣 报道) 党的十九大以来,海西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海西在全省工作大局中的新定位,聚焦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强州目标,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左右互动、内外交融的新时代“大党建”工作格局,实现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联动发展、相互促进。
强化党的领导,凝聚党的建设向心力
全州上下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关系,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抓党建体制和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和各种组织成为党建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一是完善工作体制。打破依靠个别部门抓党建的固有模式,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将各市县委、州直各单位党组(党委)纳入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有效凝聚起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在州直各单位党组(党委)、州委“两新”工委、州国资委党委、州委教育工委探索建立本系统纵向非建制性功能型党组织,下级对口单位及基层站所单位等党组织接受地方党委和州级非建制性功能型党组织的“双重领导”。在各市县委、乡镇街道党(工)委探索成立区域化党建指导协调委员会,调动好、发挥好、统筹好各方面力量。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大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轮执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共建事项双向清单制度、共同检查指导推进制度、联动考核表彰制度和实施办法,统一制定加强党建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细化大党建格局下抓党建的内容,细化督查、考评、奖惩机制,并将任务层层分解,推动党建工作安排部署落地见效。三是优化组织架构。建立“四横三纵”抓党建组织架构,由州委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纵向一级抓一级,横向贯穿党委所有部门,建立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覆盖到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及“两新”组织、国有企业、站所、学校等各级基层党组织,逐渐形成以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为统领,州级非建制性功能型党组织和区域化党建指导协调委员会为中枢,各领域各层级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立体式”大党建工作格局。
改革组织设置,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各级党委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速以及新组织、新群众的需求,以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纽带,以各种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为依托,探索建立“区域型”“产业型”“网格型”等灵活多样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组织功能提升、党员作用发挥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城市,按照常住人口、驻区单位、楼宇、商圈等区域均等划分若干网格,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建在楼宇上,推动市、城区、街道、社区形成了党建工作联动体系,深化“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区域化党建。在农村,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集聚到产业中,把群众带到致富项目里,实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共享互惠,实现专业合作社由“单打独斗”向“党建引领、集体作战”的升级跨越。在机关,落实“党委书记总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同抓”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推行党建工作“11710”工作制度,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机关党建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扎实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派管理、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工作,努力实现机关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走前头、作表率。在企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将“低、小、散”类型的“两新”组织、国有企业党组织纳入区域性党组织管理范畴,构建区域性党组织和“两新”组织、国有企业党组织“两条腿”走路的格局。在重大产业、重大项目中建立非建制性功能型党组织,按照行业关联、岗位相近、兴趣相投,设置具有不同功能的党支部,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激发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利用微信、QQ等平台为实体党组织和外来务工人员、网上电商等群体建立网络党支部,制定网络党支部管理办法、党员网络行为规范等制度,加强对网络党建平台的监督管理,确保网络党支部建得起、用得好、不跑偏。
树立鲜明导向,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全州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积极探索建立以“四抓四促”为内容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标准化建设体系,切实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一是抓“基础工作”促“规范提升”。制定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建立组织、工作、管理、活动和保障规范,明确乡镇、农村、机关单位、社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国有企业等不同领域党建工作基本遵循和管理标尺。二是抓“支部提档”促“堡垒建强”。制定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抓牢支部建设“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阵地和基本保障”六项基本要素,区分系统领域细化建立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具体标准。三是抓“示范达标”促“扩面提质”。深化拓展“三线四区”党建示范长廊建设,引导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立足服务改革、发展、民生、群众、党员、稳定、生态等“七个服务”要求,融入“党建+”理念,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示范点建“精”建“优”,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进而带动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四是抓“考评完善”促“工作落实”。制定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以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和党员“先锋指数”为主要内容的各领域基层党建“双指数”考评管理体系,促使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最终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
整合党建资源,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坚持在共建中共融、在共融中发展,把资金、人才、场地、信息等各类资源有机整合、统筹利用,实现各类党建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和合理共享,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效能有效提升。资金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治效益,建立项目资金捆绑下达、统一管理使用的机制,落实社区、机关、“两新”组织、国有企业、学校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为民服务专项资金。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村(社区)“两委”成员“两金四险”和定期体检及通讯交通补贴等制度,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人才方面,大力推进党组织书记交叉任职制度,实现党组织书记双向任职、双向考核、双向培养。探索建立“政治+物质+成才”激励机制,将获得中央、省州级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组织书记等纳入州级党建智库,为开展和研究党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场地方面,以区域化党建指导协调委员会为核心,利用现有阵地挂牌成立区域化培训学习中心、文体服务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开放共享党建、教育、文化、体育等场所阵地、活动设施等资源。全面落实“四有一化”,依托星光计划、民生工程等项目,使全州所有社区党组织都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和议事场所,在农牧区建设了一批党员活动中心户,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信息方面,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促进信息化和服务化协同推进,建设集维稳、应急、信访、公安、城管等领域和功能于一体的“大平台”和“大联动”中心,规范新建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与层级功能定位,确保逐步消除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壁垒。
突出政治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各地区域化党建指导协调委员会协调本地各领域各层级党组织共同发力,时时心怀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进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效能。一是积极构建优质服务管理队伍。构建服务管理功能完善、参与主体多元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按照“定格、定人、定责”的要求,将“一格一员、综合履职模式”向“一格多员、共同履职”方向改革,构建“专兼合一”的服务管理队伍。二是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深化辖区内各类单位、组织之间的联动交流,推行共建党组织对接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制度,实施党建项目化管理,通过签约共建、双向认领等方式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切实打破各自为战的“单线壁垒”。三是着力打造区域化党建平台。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推广党群连心卡、党代表工作室、群众说事室的做法,打造一批区域化党建公共平台,建立健全“区域共享、集约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党员教育联管、社会治安联防、公共设施联造、困难群众联帮、公共环境联治、文化活动联办。四是分领域实施高原先锋工程。在机关事业党组织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在乡镇街道党组织推行错时工作法,开展乡镇干部“走读”专项治理。在村(社区)党组织推广“村(居)民事务代办”制度、村“三委”班子成员坐班制、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活动。在企业党组织不断活化“双强六好”“三培两推”等实践载体,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聚焦中心工作,强化党建工作引领力
坚持党建工作和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目标同向、价值同创,运用党建资源和优势来破解中心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把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之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分级负责制,启动实施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工程,动员222家各类驻州企业与全州295个行政村结对共建开展“联企兴村1+1行动”,设立近3亿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凝聚起各级党组织共促清零、共促振兴的合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牢固树立“抓好党建促生态,抓好生态促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生态资源为依托、组织覆盖为基础、党员干部为核心、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党建+生态建设”新机制,用新作为统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民族团结进步方面,把发挥党的先进性同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实施全面小康同步、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向、基层基础同创、机制激励同促“五大工程”,通过不断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和载体拓展民族团结和谐的深度和广度。社会综治维稳方面,聚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格尔木、德令哈两市省级街道党建试点改革,把流动人口党员管理作为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的重点,创立“党建+大数据”流动人口党员管理模式,发放流动党员服务卡,实现对流动人口党员的精细化管理。深化改革开放方面,推动党建工作和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有机结合、深度融合、高度契合、统筹推进、始终贯穿,充分利用海西稳藏固疆通甘入川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扩大对外合作空间,完成好“国字号”“省字头”改革任务,发挥好“桥头堡”作用,切实为海西发展凝聚起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