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樊永涛摄影报道)青海因水而美,因水而盛。
冬日的黑泉水库,湖面上凝结了一层薄冰,阳光照在上面,像铺了一层绿锻。
冬日的黑泉水库
76岁的高龄沈靖国步履蹒跚的走在水库大坝上,讲起了他所经历的黑泉水库工程……
黑泉水库距省会西宁75公里,是一座建在宝库河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沈靖国,原青海省水利厅“引大济湟”工程管理局局长,1965年,从大学毕业以后,分配来到青海工作。53个春秋他从未离开过自己所喜爱的水利事业。曾在黑泉水库工作过的他,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年都要来看看。
沈靖国说,黑泉水库是“引大济湟”工程的子工程之一,所谓“引大济湟”就是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大通河引水,穿越大坂山引入湟水流域,以解决青海东部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
沈靖国(左)
“'引大济湟'工程啊,可是咱们青海几代人盼望的脱贫致富的翻身工程,而黑泉水库作为大通河水进入湟水流域后的第一个反调节水库,其地位可想而知。”讲到此处,往事涌上沈靖国心头。
1983年5月,反调节水库开始进行选址查勘工作,沈靖国和他同事历时五天,先后在大通县境内,踏勘近20个坝址;
9月12日,“引大济湟”的龙头工程——黑泉水库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1997年5月18日,导流洞在施工中发生大塌方被迫停工。8月30日水库成功截流;
2001年水库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11月13位专家来到水库开始阶段验收工作,通过阶段验收。11月16日,举行庆功典礼,黑泉水库正式投入运行阶段。
……
“建设水库那些日子,工地上每天有近千人,数百量机械设备在昼夜不停地工作,许多人都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想想那时每天风餐露宿的,中午就在附近村子老乡家吃饭,馍馍熬茶,炒一盘洋芋丝已经是改善生活了。”沈靖国打趣道。
沈靖国虽已退休,那些往事却历历在目,看着已安全运行多年,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提供丰富水源的黑泉水库,他很骄傲,也很荣幸。
如今,“引大济湟”石头峡水库、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干渠的建成运行,标志着引大通河水接济湟水河的世纪梦想变成了现实。目前,与之配套的西干渠、湟水北干渠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实施。
一路走来,“引大济湟”工程施工建设确实不易。以调水总干渠为例,通过当时的影像资料可以看出,贯通时的现场可谓惊心动魄,激动人心。2015年6月30日,随着阵阵欢呼声,调水总干渠全线贯通,历时9年的艰苦奋战,调水总干渠攻克了世界水利史上大深埋、高应力、长断层、海拔高、长隧洞等多项世界难题。
如今,得益于“引大济湟”工程北干渠一期工程的顺利完工,自来水直接接到了每家每户,村民们吃窖水的日子成为历史。
行走在海东市互助县西山乡沟沟壑壑的梯田间,倒虹吸水管和水渠随处可见,密如蛛网,这些管渠不仅通到了村民的家里,也通到了田间地头。
西山乡刘家沟村吴满中,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先不说喝窖水对身体的危害,就地里的庄稼来说,以前就是看‘老天眼色’,雨水好了,那年就收成好,要是遇见灾年,保证你颗粒无收。”对吴满中来说,如今种庄稼不用看“老天眼色”了。
吴满中说,现在好了,党和政府为他们拉了自来水,用着方便,省心。家中养了花,也养了鱼,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了。
对于像吴满中这样河湟地区的群众来说,“引大济湟”工程就是这片土地的“金水闸”。
改革开放40年,青海水利栉风沐雨、励精图治,生态之美日益凸显, “中华水塔”熠熠生辉。
改革开放40年,放眼青海高原,一幅幅生态画卷正铺满大地,而一个个水的故事更是激荡岁月,足音铿锵。
改革开放40年,青海认真落实省委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战略部署, “水的故事”书写了新的篇章,“亮点”鲜明。
现在的青海,水利投资劲力沉稳,重大水利工程呈现新格局。青海省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达210亿元。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等项目建成投运,“引大济湟”北干渠、蓄积峡水利枢纽、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全面提速建设。
同时,“引黄济宁”工程、“三滩”引水生态治理工程、香日德水库及灌区等一批新项目应运而生,加快工程前期步伐。其中“引黄济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工程,是全省人民的所期所盼,对落实空间均衡要求,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修复河湟地区生态和文化,保障兰西城市规划落地、落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这些重大水利工程科学、超前规划,分布青海东西南北,“补短板、利长远、强监管”,担当“大任”,将进一步加强水系连通,赢得空间均衡,为打破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瓶颈”,为绿色发展创造条件。
澜沧江源
“中华水塔”的青海,其水资源总量为629.28亿立方米,每年向下游省区输送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有力支持了全国人口密集区和重要经济区的发展,其生态地位不言而喻。一项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是一个个生态成果的落地,广袤的江源土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次又一次跨越。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打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已成为全省近600万名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青海的生态地位虽然特殊,但生态强省和富民强省的目标是却是一致的。2016年以来,青海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一边探寻摸索,一边创新实践。
2017年起,青海湖鸟岛、年保玉则等风景区保护性关闭。2018年,我省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取消了8个省级农产品主产区所属县和20个重点生态所属县GDP等指标,引导各地切实履行好生态保护责任,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县牺牲发展机会,全力保护生态,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青海以鲜明的态度,作出了生态优先的战略抉择。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是青海的战略意义所在,使命所在。青山叠嶂,绿水潺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这是青海人民的共同心愿。
长江源
改革开放40年,青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绿水青山”夯实基础,也为“一江清水向东流”美丽“中国梦”贡献新的青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