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樊永涛报道)标准化的养殖场,昔日狭窄的烂泥路变成了宽阔干净的水泥路,阴暗的路面有了明亮的路灯,村民们有了崭新的文化广场……1月17日,记者来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桦林乡鄂博沟村,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高原美丽乡村”,映入眼帘。
跟着远处的欢声笑语,来到村文化广场,这里正在举办“村民篮球运动会”,不大的广场吸引了不少村民。谁能想到,2016年以前,这里曾是一副基础设施差,经济来源匮乏,除了“靠天吃饭”,就剩下外出打工。
3年的时间,鄂博沟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派脱贫攻坚新气象。发生改变的不仅是鄂博沟村,还有与之不远的峡口村、阿家沟村……
峡口村、鄂博沟村、阿家沟村均隶属大通县桦林乡,是青海省总工会定点扶贫村。2016年以来,省总工会以3个定点贫困村贫困户为扶贫对象,精准定位、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打出了一套“对症下药”的扶贫“组合拳”。
3年的定点扶贫换来的是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省总工会的关心!我生活得比什么时候都好。”采访中鄂博沟村村民马基彪一再向结对帮扶人员表示感谢。
3年的定点扶贫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扶贫干部们与村民同吃同住,白天走村串户,摸清贫困户情况,晚上分析贫困原因,思考致富路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嘘寒问暖。
3年的定点扶贫更是一组催人奋进的数字:从最初三个村共有贫困户104户、398人,到2016年峡口村整体脱贫,再到2017年鄂博沟村整体脱贫,最终2018年底阿家沟村也实现整体脱贫。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顾这三年,青海省总工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定点扶贫、驻村帮扶等重大决策,对定点帮扶工作认真研究部署,精心组织实施,驻村帮扶工作队更是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第一线,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用辛勤谱写了脱贫路上的动人篇章,用汗水浇灌出泥土的芳香。
知行合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2016年以来,青海省总工会调整扶贫资金投向,改“漫灌”为“滴灌”,变“输血”为“造血”,打造了“三级产业”扶贫模式,投资建设龙头产业、推动发展种植产业、扶持推进服务加工产业等等一系列措施,带活了当地产业发展。
投入资金1368多万元,为3个定点扶贫村统一建设了蛋鸡养殖产业,养殖蛋鸡4万只,月产鸡蛋720多吨,收入120万元;
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帮助贫困户种植当归、土豆、菜籽等中藏药材和经济农作物2700多亩,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
投入资金68万元,分别为3个定点扶贫村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点播机等农机具。3个定点扶贫村在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植、收割、饲料加工等服务的同时,积极承接周边地区和本村村民春播秋收等业务。促进实现稳定就业;
投入资金19.12万元,培训3个定点扶贫村243人次学习蛋鸡养殖、獭兔养殖以及拉面、烹饪、挖掘机操作、电焊、汽修等实用技术技能。同时组织3个定点扶贫村农民群众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帮助部分农民实现就业。
为民服务:科学统筹靶向施策
2016年以来,省总工会派驻3个定点扶贫村的6名干部始终坚持驻村开展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脱贫攻坚工作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付出了辛勤努力。
工作中他们认真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查找梳理脱贫工作存在不足和短板,剔除了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10户;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筹备组织、蛋鸡养殖等扶贫产业规范化管理、“三联四做”主题活动组织协调等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省总工会机关系统103名党员与3个定点扶贫村104户贫困户全部建立了“一对一”、“一对二”或“二对一”结对帮扶关系,每名党员每季度至少上门联系帮扶一次,协调解决贫困户就业、就医、就学、社保、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问题100多个、捐助物品资金5万多元,先后多次开展宣讲党的十九大和1号文件精神、民族团结进步、精神文明创建、村容村貌整洁、义诊义疗等活动,赠送了3万余元的药品。
针对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省总工会投入资金,及时解决了广场修建、村容村貌整治、村委会及卫生室改扩建资金缺乏等问题,为脱贫攻坚工作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提供了坚强保障。
……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引领下,脱贫攻坚工作在这里呈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火热的热情。
2015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11万;
2016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20万,精准扶贫资金229.05万;
2017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96万,精准扶贫资金571.7万;
2018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资金86.11万。
付出总会有回报,回顾这三年,在省总工会一系列资金投入下,峡口村、鄂博沟村、阿家沟村发生了质的变化,村民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让一个人掉队。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极为关键的一年,省总工会也必将铿锵前行,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奏响更加优美、动听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