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樊永涛 摄影报道) 这是一份重磅喜报:2018年,青海实现526个贫困村退出、17.6万贫困人口脱贫,12个贫困县有望顺利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底的8.1%下降到2.5%。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2019年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再上新台阶,力争实现17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全部“清零”,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打牢基础。
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正军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回顾2018,我省拿出了哪些实而又实的举措,攻克贫困堡垒,啃下这最难啃的“硬骨头”?在1月30日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马正军就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作出相关通报。
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
2018年,我省强化顶层设计,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凝心聚力攻坚,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制定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全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4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4.28亿元,落实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5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35.2%、38.3%。大力推动金融扶贫,落实产业扶贫贷款和“530”小额信贷资金34.3亿元,3.86万户贫困户获得了金融支持。累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7.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3%。同时,扎实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活动,通过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完成7030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的调整轮换工作,驻村帮扶覆盖到2313个村。深入开展定点扶贫、结对帮扶等社会扶贫工作,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坚克难时期,个别地方出现的精神扶贫和思想扶贫质量不高,个别贫困户过份依赖外源动力心理等成为了影响和制约脱贫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对症下药、精准发力。发展扶贫产业,提升贫困村发展能力,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些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
2018年,我省积极培育到户、到村、到县扶贫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新能源等“五大扶贫主导产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2018年,累计扶持44.35万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种养业、手工业、商贸流通等到户产业;扶持39个贫困县建设扶贫产业园,辐射带动15.8万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实施了208个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典型,发展农(牧)家乐3100余家,5.54万贫困人口借此实现了脱贫;累计实施721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带动7.64万户32万贫困人口增收,实现1622个贫困村光伏项目全覆盖,45%的项目已并网发电。
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
2018年我省稳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旧房改造项目,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深入开展健康扶贫,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18万农牧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落实贫困地区15年免费教育政策,分档补助贫困大学生就学,全额资助贫困家庭中职生,每年约80万名学生从中获益;全省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6.8%;大病集中救治扩大到28个病种,建立“健康扶贫保”,织密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四道保障线,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费比例控制在10%以内;年度投入行业扶贫资金179亿元,深入实施行业扶贫专项行动,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对一般困难家庭、比较困难家庭、困难家庭实施分档救助,当年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800元、3000元和3600元。
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2018年,我省按照“三个新增”要求,围绕15个深度贫困县、129个深度困难乡镇、17.5万深度贫困人口,配套完善攻坚政策体系,加强资金保障力度,广泛凝聚深度攻坚合力,持续加大攻坚力度。
对标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方案,5个有深度攻坚任务的市州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应的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安排深度贫困地区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2亿元,同比增长54%,落实行业扶贫资金36.65亿元,同比增长73.7%。为489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增派了1467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实现了全覆盖。加强与6个对口支援省市的工作衔接,在原计划投入帮扶资金53.95亿元的基础上,新增帮扶资金11.6亿元,并且在全国率先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等不起、没退路的‘政治仗’‘’民心仗,要严规矩、树导向、压责任,高站位、高质量、高标准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以实际行动兑现‘军令状’。”马正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