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陈郁 摄影报道) 1月29日,记者从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新闻发布会了解到,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针对不同乡村形态格局,按照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振兴的要求,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高原乡村振兴青海样板,全力推进29项指标和122项重大工程、计划及任务。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宋常青在发布会上介绍,印发的《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围绕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牧业农牧区优先发展的总方针,着力推进第一个五年规划,并为到2035年和2050年两个阶段工作打好基础、开好局。
《规划》内容显示,针对乡村形态格局多样性分化趋势,青海省充分考虑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乡村差异,明确新格局推动、新产业支撑、新技术驱动、新机制保障、新农人服务、新精神助力的六大路径方法,确定了示范引领、融入城镇、特色保护、聚集提升、稳定发展、搬迁撤并等六类发展形态。
《规划》从多个方面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包括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特色兴农4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农牧区“家园美化”升级工程、打好产业振兴基础等。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孙应祥介绍,2018年青海省财政安排1.3亿元专项资金扶持27个村(场)开展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农业产业方面粮食、优良总产稳定在100万吨、30万吨以上;成立冷水鱼、优质农产品、牦牛产业联盟;完成5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300个美丽乡村建设;“四好农村路”完成建设里程6781公里,贫困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青海省脱贫攻坚工作全年累计投入资金114亿元,完成5.2万户、20万人的搬迁任务,改造危旧房6万户。《规划》称到2022年,青海省10%的村庄将基本实现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到2035年,6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到2050年,全省乡村全面振兴,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