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幸福感是你赶都赶不走地!”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王柯岚 摄影报道)420公里,是一段说长不远,说短不近的路程。也是格尔木市长江源村各族百姓,从现居地到老家沱沱河的距离。因为要翻越唐古拉山,在村里“山上”就是大家对老家沱沱河一带的代称。对于这些为了国家生态大计自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山上”的牧民家庭来说,山上的家,属于过去;山下的家才属于现在和未来。
“从山上到山下,我们的生活不止改变了一点点,那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51岁的藏族妇女斯秋,用带着山西口音的普通话接着说,“日子好过了,幸福感就自然来了。这幸福感是你赶都赶不走的!”“可不嘛,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娃娃们都长大了,我们俩已经退居二线,开始享福喽!”52岁的山西人屈二福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显然,这是一个安稳、和谐、幸福的再组家庭。
山西汉子屈二福和自己的藏族妻子斯秋。
屈二福家的好日子,要从24年前的沱沱河开始说起。“我们俩能走到一起,还要感谢当年兵站领导的牵线呢。”女主人斯秋有点害羞地说。原来,二人都曾在原沱沱河兵站做过后勤工作,又都经历过丧偶之痛。踏实、肯干的两个人在部队领导的牵线搭桥下,突破语言、民族的不同带着三个孩子走到了一起。婚后育有两女,一家七口相濡以沫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13年前,屈二福一家跟其他牧民一起离开了草场,下山开始了新生活。日子得到了极大改善,从小放牧的斯秋太了解在草原生活是啥样子。在草原上生活,不是诗情画意的田园想象。得靠天!更多的是要靠人的意志。“以前从来没想过吃水能像现在这么方便。我小的时候就得跟着阿妈到好几里外的河上去敲冰,用牛车拉回家,砍开后再放到牛粪炉子上化开,才能用水。你看现在,水龙头打开就有水,又方便又干净,吃饭、洗澡,想干啥都行。”斯秋说。看,此刻山西汉子屈二福和自己的藏族妻子斯秋,正舒服地坐在沙发上跟小孙孙分享幼儿园的新鲜事。
草原的孩子,骨子里总流淌着浓浓的草原情。
从山上到山下,受益最大的是孩子们。除了大女儿因种种客观因素没能完成学业外,家里其他四个孩子都上了学。他们中不仅有考进高等学府的,还有在外省安家立业的。扎西达娃是家里的二儿子,现在在唐古拉山镇镇政府工作。“我阿妈是地地道道的牧民,一辈子也没认下几个字,但我爸妈最伟大的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条件让我们上学,上了学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这么大。再加上,党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好政策,我们这一代沱沱河人真是幸福的!”扎西达娃感慨道。对自己刚刚4岁的孩子扎西达娃则又有了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我觉得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新事物,让他们学会更多的技能,以后才能去和城里孩子一样竞争。”看着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儿子穿上民族服饰,骄傲地告诉自己“阿爸,我是一个牧人的孩子”时,扎西达娃的心情总是激动的。的确,不管离家乡多远,草原的孩子,骨子里总流淌着浓浓的草原情。
高原六月的风,吹在长江源村整齐的定居房上、吹在近在家门口的学校里、吹在运动设施齐全的休闲区,让人身心舒畅。看看头顶湛蓝的天空,闭上眼倾听风的脚步,一瞬间,人们仿佛又置身于青青草原。如今,沱沱河的原住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就如斯秋所说——这幸福感是你赶都赶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