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青海新闻

“荒滩滩”上种出“德吉花”

时间:2019-05-21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樊永涛 包拓业摄影报道)为什么叫“荒滩滩”?当地人一说起这里都会说:“前几年,这里连名字都没有,就是一片‘荒滩滩’。”

“这里”,就是德吉村,建立在“荒滩滩”上的一座村庄,也是黄南州AAA级旅游景区。

山清水秀的德吉村

 孟夏时节,从黄南州尖扎县出发,顺着黄河沿岸的213省道行驶10余公里就到了此行采访的目的地——黄南州昂拉乡德吉村。

“被农业部评选‘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路上,同行的尖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宇莹,不停地在介绍德吉村的“前世今生”,也让我们对采访充满期待和向往。

“瞧,那就是德吉村,以前就是一片荒地。”车停路边,顺着朱宇莹手指的方向,一排排农家小院引入眼帘,升起航拍机,镜头中的德吉村颠覆了我们对一座高原村庄的认知——鳞次栉比的民居,双向通行的柏油大道,嵌入水中的观景平台,沿河的木制栈道,白色的沙滩,碧绿的黄河水……这分明就是一座“滨海村庄”。

正逢周末,德吉村美食场内人头攒动。摄影:潘刚坚梅朵

送走游客后,卓玛太得空带着我们参观他家的农家院:两栋藏式风格连体平房,外观漂亮。沙发、电视一应俱全。忙活了一天,卓玛太搬了把椅子,坐在院中小憩,河风吹来,清凉怡人。

从今年4月中旬营业到现在,卓玛太已经盈利3000多元,看到生意蒸蒸日上,卓玛太心里有了些许安慰。一家5口人,有3个是残疾人,以前,住土坯房,一家人的生活全靠领取低保和3头牛支撑,生活大变样,离不开好政策。

为了让搬迁群众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实现“开门是店、关门是家”,德吉村开设农家乐30家,对60名搬迁农牧户开展厨艺培训,并引导38户村民经营土烧馍、酸奶、糌粑、酿皮等特色餐饮产业,村民尕藏、卓玛太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安居乐业,民族所盼。尖扎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朋毛索南向我们介绍,德吉村积极融入民俗文化、射箭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规划建设了独具民族风格的藏式搬迁住宅,并实施了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花海、农耕体验、农家乐、小吃广场等旅游后续产业项目。

在德吉村北侧,曾经的大片荒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绿油油的农田,其间排灌沟纵横交错,交通和排灌十分便利,每一条机耕路两旁都栽种起整齐划一的风景树,此处,是德吉村农民专业合作社。

忙碌于做生意的德吉村村民。摄影:潘刚坚梅朵

“想要致富,就要积极创新探索扶贫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新能源利用相结合、与发挥资源优势相结合、与发挥区位优势相结合、与文化旅游业相结合的新路子。”朋毛索南说。

德吉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海拔、区位等优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途径,因地制宜引导和扶持村民创办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利用40亩土地创办苗木合作社,利用160亩土地创办藏茶种植合作社,利用30亩土地建设农事体验园。如此一来,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临近傍晚,此时的德吉村夕阳映照,霞光漫天,云朵缭绕,这座生态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村落,运营以来,2018年旅游总收入达215万元,2019年“五一”小长假共接待游客2.2万人次,景区旅游收入约110万元。

曾经黄河沿岸的“荒滩滩”,如今种出了幸福快乐的“德吉花”。

  • 上一篇:青海省首届多民族文明对话与人文医学论坛举行康乐医院涌现30余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 下一篇:第六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文旅融合•幸福生活”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