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樊永涛摄影报道 )
600,32.45——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600亿立方米优质水资源,是国家重要水源涵养区。同时,青海又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32.45万平方公里。
6,6312.39,1690——党的十八大以来的6年间(2013年至2018年),青海全社会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12.39平方公里,其中:水利行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90平方公里。
一组组数据,足以说明近年来青海在治理水土流失上铆足全力,创造了“绿色奇迹”。
多年来青海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治理水土流失当作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全省生态水保、经济水保、民生水保协调推进、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山之宗,水之源的自然禀赋决定了青海的生态战略高度,而治理水土流失却是守住江源绿水青山的关键,更是生态优先的生动实践。
水土保持——描绘发展底色
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因隆务河而生、而存、而盛,横穿全境的河流,形成了同仁峡谷与盆地相间的地形。微风伴着小雨,站在城区向西北方向望去,远处的高山就是南当山,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登上山坡,金叶榆和碧桃树、丁香树等植物将南当山装扮得绿意葱葱,生机盎然。
“这里的植被长得不错吧!以前可不是这样子。”同行采访的黄南州同仁县水务局副局长辛虎说。在同仁工作了20多年,在辛虎的印象中,十年前的南当山还是光秃秃的山峦,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山脚下的村庄常遭山洪袭击。
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河床淤积,威胁黄河防洪安全,水资源利用受到限制,在治理水土流失的长期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同仁也是如此。
西宁市长岭沟,经过30多年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打造成为青藏特色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的山地生态公园。摄影:黎晓刚
坚持“东西部开源节流并重、南北部保护修复并举”,青海将以更大的力度和更有力的举措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为青海筑牢生态之基。据未来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青海水利行业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500平方公里,综合整治坡耕地2万公顷,到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0平方公里以上。青海的水土保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场“持久战”已经打响,只为青山不老,绿水常存。
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确保中华水塔丰沛坚固。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也是青海的使命所在、责任所系和工作大势。
目前,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研究制定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9年度工作要点》,青海将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家园、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等重点工作,提出了72项具体要求,将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环城林带,打造5个森林城镇,实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积极筹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中国国家公园论坛公报。与此同时,将青海东部城市群打造成高原山水城市的青海一号工程“引黄济宁”前期正在全力推进。
一次次实践与探索、一次次创新与突破,青海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绿水青山”夯实基础,也为“一江清水向东流”美丽“中国梦”贡献新的青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