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樊永涛 报道)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青海油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
荒凉,是青海油田所处自然环境的代名词。能被称作“油田”的地方,所拥有的不止荒凉,正如沟沟岔岔的荒山和漫山遍野的抽油机,一切都在告诉人们,青海油田其实很有“故事”。
比如赵科用鲜血和热泪换来的故事。
“罐区液量还有多少?还够不够?”如果是在工作现场喊出,那么谁也不会记得这句话,可自从赵科在截肢后的那个夜晚从睡梦中喊出后,却被大家铭记于心。
……
赵科时任中石油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压裂大队指挥。井下作业公司顾名思义,维修油井,改造压裂油层,从而达到顺产、增产。
这项工作是油田生产中最苦最脏最累的活之一,长期工作在野外,生活在野外,井喷一身油,寒冬一身冰,是干这行的石油工人真实写照,但他们却有个响亮的名字——“高原铁军”,赵科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44岁的赵科,和其他工作在青海油田的石油工人一样,迎着荒凉的戈壁瀚海风风雨雨,为祖国献石油。作为一名“油田二代”,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不管是在青海油田采油作业区,还是在省外新疆、玉门、陕北、内蒙油田,都留下过他工作的足迹。
图为负伤前,赵科正在指挥压裂车辆现场作业。(青海油田党委宣传部供图)
2019年初,同事们自发看望返回敦煌基地进行康复训练的他。当同事们看到赵科的大腿因为承受了巨大的重量,被义肢磨得血肉模糊时,泪水夺眶而出。即便是被病痛的持续折磨,即使伤口长好后再次被磨烂,赵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联系单位,尽早返回岗位。
今年6月中旬,赵科带上假肢返回岗位,到岗的第一天他说了一句话:“终于回来了,我可以干老本行了。”在参加大队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他面对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激动的泪水浸润在汉子的脸上,与会人员扶着他一同站在党旗下,郑重进行了宣誓……
大家都清楚,赵科再也干不了自己热爱的压裂岗位了。可是,赵科不妥协,他拒绝了公司为他安排的敦煌基地的职工作,执意要来压裂一线。直至今日,他仍然在争取。
赵科的事迹在青海油田广为传颂,在一次劳模事迹演讲结束后,他给共事多年的同事许崇海发了这样一段信息:“今天跟我一起讲述故事的一共有7人,2位老前辈,2位上级领导,1位专家加油田劳模,还有一位勘探的年轻副经理,我跟他们比差距太大了,7人之中我是最特殊的那个,应该是因为我的残疾吧……我自己讲自己的事情,由于是自己亲身经历,所以才会有感受和感情,想想自己的遭遇和所受的痛苦,真的是伤心。但是你和大家对我的帮助和关爱就又是我康复的动力。”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看完他二人的聊天记录,许崇海对着我说。
我曾问过赵科,是什么驱动着他一定要返回一线工作?
“在这里能找到一种……一种……一种归属感。”赵科想了一会说。
“归属感?”我问。
赵科看着我,眼神中带着认同说:“对,归属感。”
最终,在赵科的演讲稿中找到了他所说的“归属感”——“仔细想想,干这份工作我们未必对得起深爱我们的家人,亏欠他们太多,太多。风吹石头跑的环境,夫妻分离,难尽孝道,随便一样可能就会让人难以接受……身处熟悉的环境,面对曾经的脸庞,看着身前的党旗,我的泪水又一次充盈在眼眶,因为这里见证了我成长的足迹,但我们应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务实肯干,处处争当创一流的表率和标杆……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是的,共产党员赵科做到了,并在苍茫戈壁中书写下了一曲铁血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