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崔永焘 报道)9月26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海北州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情况。
自2008年以来,海北州紧紧抓住国家持续支持“三农”工作的政策机遇,始终以“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推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创新组织化的经营模式、形成一体化的保障机制”为总体要求,遵照“示范带动、循序渐进、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集中打造等方式,全力推进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并取得实效。
优质牧草基地
机械化屠宰的胴体羊
在建设目标上,海北州统筹特色产业、草原生态、基础设施、先进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目标要求。在功能定位上,根据地域和主导优势,建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在建设任务上,集特色产业培育、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服务体系建设等建设重点于一体,高标准要求全方位谋划,为示范点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
全州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先后共投入建设资金达12.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草原生态监测点440余处,累计防治鼠虫害3968.04万亩,退化草地人工补播1100万亩,划区轮牧网围栏81000米,种植饲草21.6万亩,其中一年生饲草14.6万亩,配套农机具2300余台,2012至2018年底全州牲畜“种子工程”建设累计投资达8319.7万元,建成藏羊牦牛良种繁育基地7个,组建藏羊核心群333群84700只,引进输出高原型藏羊种羊47084只,牦牛17365头,全州累计建成畜用暖棚31011幢344.04万平方米,建成饲草料房5410处95067平方米,青贮窖16.74万立方米,培育饲草料种植加工等合作社、企业25家,累计培训农牧民95620人次、转移输出剩余劳动力39200人。
按照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优化畜群畜种结构的整体要求,建成以高原型藏羊、牦牛为主的养殖场142家,建立牛羊标准化生产基地21个,特色种养基地13个,加快了优势品种推广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了全州畜牧业增产增效。
为有效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益,不断探索实行联户制、股份制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建立了牲畜统一分群饲放、畜产品统一组织销售、疫病统一预防控制、草畜统一定量平衡、机械统一经营管理的生产经营机制,全州100%的行政村开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75%的牧户和55%的农户参与集约化经营,草场、耕地、牲畜集约率分别达到65%61%和64%。实现了由传统分散经营向联户、股份制集约化较高层次经营模式的突破和提升,截至目前,培育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884家,家庭农牧场423家。
该州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制度,2011-2015年共发放补助资金8.4亿元,涉及牧户48462户220355人,牧民户均年受益将近3500元。制定了《海北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切入点,按照禁牧不禁养的要求,进一步扩大饲草料种植规模,采取高产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技术,承租和跨区域订单种植等途径,保证了舍饲养殖需要。目前,全州已建成饲草料生产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达到25家,累计种植饲草面积21.6万亩,年生产饲草料64.8万吨。
全州大力实施畜牧业种子工程,牦牛提纯复壮、白藏羊选育技术,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各示范点组织实施了藏系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新技术,使藏羊、牦牛成活率稳步提高。牦牛繁殖母畜比例达到65.39%,藏羊繁殖母畜比例普遍在71.42-76.56%8为全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畜种资源和合理的畜群结构奠定了基础。
海北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通过实施通村硬化路、砂路人畜饮水管道、保温式土井、高标准棚圈、青贮窖、贮草棚、药浴池、注射栏、剪毛机、饲草料加工设备及农机具等一批项目,全州98%的村级设施配套水平在“十配套”以上,畜牧业装备条件的显著提高,加快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依托专业合作组织组建综合服务队,该州以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需求为导向,为牧民统一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畜疫防治、机械剪毛、组织畜产品统一竟价销售等服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同时,加强以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和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的科技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牧民科学养畜的水平。
目前全州已组建试点股份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11家,入社农牧户467户,1828人,整合草场54.04万亩,耕地4726亩,整合各类牲畜49869头只。2018年底全州11个生态畜牧业股份制合作社一二三产共计收入2658.35万元,实现分红1376.28万元,合作社带动贫困人口411人。
向高质量发展要效益,海北州为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子,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探索出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新模式农牧业发展方式,产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推进农牧业向生态绿色发展。
全州坚持“全面改善、突出亮点、特色先行”的理念,在积极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突出特色、打造优势、兼顾生态治理,走出了全民参与、集约经营、特色产业集聚、现代高效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为全州进一步搞好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积累了经验,指明了路子。截至2014年底,水、电、路、通讯等硬件设施覆盖率提高到100%,实现全区全覆盖的目标,2011至2013年,全州核减牲畜折合羊单位102万只,人畜全部实现安全用水。冬春草场全部实现分隔围栏和划区轮牧。同时,积极培育饲草料生产、加工等产业,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场载畜压力,辐射带动了农区半农半牧区半舍饲及舍饲畜牧业的发展。紧紧把握“现代、生态、示范”这一内涵要求,立足实际,始终把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新牧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以加快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为主线,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养殖基地”、“补饲+放牧”、“养殖+育种+新技术推广”等多种模式,为全州进一步搞好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积累了经验,指明了方向。以实行集约化经营为途径,大力调整劳动力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牧民参与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生产,创办牧家乐和商贸、住宿、餐饮等多种经营实体,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农牧民集约化程度较2010年提高了35%,农牧民收入增长了55%,就业率提高12%,人均收入增长了25%。良种良法得以推广,提升了科技含量,完善了服务体系。始终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并逐年加大杂色羊、欧拉羊等非保护品种的淘汰力度,藏系羊良种化比例较2010年提高50%以上,高原型牦牛良种化比例较2010年提高30%以上。认真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2011年至2013年,共核减牲畜102万只羊单位。2016年开始新一轮补奖政策,继续对2398.8万亩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1180万亩草原实施禁牧补助。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全州天然草原鲜草产量46613千克/公顷,可食鲜草4063.76千克/公顷,总产比上年同期增加3.26%。全州22万牧民因实施补奖政策,人均增收3500元。
今后,海北州将继续积极探索天然草地科学利用方式,在“冷暖两段”放牧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四季放牧”和精准休牧新模式。强化草原鼠虫害监测、防治和草地毒草及牧草病害防治力度,综合运用“封、围、育、种、管”等措施,分类治理退化草原;以粮改饲试点为依托,逐渐形成“农种牧购”“牧种自给”“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草畜联动新格局;不断创新新型经营组织形式,增强发展活力。以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载体,把“牧游业”作为生态畜牧业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充分发挥对贫困户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实现产业扶贫脱贫;建立“专家联点、技术承包、远程服务、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继续推广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推进藏羊、牦牛优势产业规模发展;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建立“短小快”的农畜产品加工孵化基地,力争形成股份制合作社+龙头企业+销售市场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的规范体系;组建以高校、科 院所、企业和各政策研究机构、顾问咨询组织的“行业技术专家库”,以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为依托,以海北州智慧生态畜牧业试点为基础,建立州县乡村四级农牧业服务体系平台,增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