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樊永涛报道) 风雪弥漫,一匹白马在夜色沉沉的原野上疾驰。巴桑西拉原本是趁着好天气出去遛马,无奈却被高原变幻莫测的天气挡了回去。
49岁的巴桑西拉保留着老一辈藏族牧民对马的感情,尤其是对这匹白马,有人曾开出110万元的价格去买它,但巴桑西拉坚决不卖,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匹种马,卖了它无异于杀鸡取卵,过上好日子要稳扎稳打。这几年,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巴桑西拉,靠着产业扶持资金和一股子热情,成为了当地响当当的养马达人。一年到头,仅是贩售马匹所带来的的收入就达到了25万元,一家人日子过得甚是殷实富足。
长江源头干流河段通天河流经治多县叶青村,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
后续产业足,生活不犯愁。巴桑西拉生活的转变,仅是青海三江源地区不断发展振兴中的一个美好细节。
北纬33度,东经95度。这里,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治多县委、县政府以党建引领“重锤”,敲响脱贫攻坚“战鼓”,聚全民之智,整合各类资金和行业力量,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治多特色、符合治多实际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党建”引领合力助脱贫
巴桑西拉是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改查村的一位牧民,他的故事也刚开头。
长江重要支流聂恰河流经改查村,靠着水草丰美的嘎嘉洛草原,采挖虫草一度成为了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一颗草改变了他们世代的游牧生活,很多牧民不只在牧村里盖了房子,还在县城、州府和省城买房置业。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生态保护被在了第一位,同时当地政府加强了对采挖虫草的管控力度。面对村子后续发展,改查村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党支部会议:“虫草具有不稳定性,产量、价格每年都不一样。”“过度依赖虫草资源,增收渠道过于单一。”“采挖虫草无异于靠天吃饭,如果不早作准备,迟早有一天要吃大亏,决不能躺在资源上睡大觉。”……
就这样,改查村做足准备转变思路,正确对待虫草产业,从此好事儿不断“弹出”。2019年7月利用村集体产业资金在治多县城成立宾馆,至目前营业额已达27万元;又过了几个月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采取村民自愿入股形式,已完成设立账户、整合资源、采购牲畜工作,今年将进行股权量化,计划3至5年内取得收益。
通过易地搬迁的治多县索加乡牧民正在学习服装加工。
昂卡巴松介绍,5年来,治多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整合资金4919万元统筹实施规模化购畜、创办经济实体等产业扶持项目,累计购畜30581头只,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8个,发展巩固家庭牧场和养畜大户37个,扶持贫困人口6767人。与此同时,政策性牲畜保险持续落位,为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投下了一张稳民心、促发展的坚实“保单”。
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治多县投入4583万元实施精准扶贫商贸产业园区及综合大楼项目,引导5家本土企业和13个村级集体单位入驻,实现就业348人,带动贫困人口997户2600人,人均月收入1500-2500元,并成功引进省级龙头企业阿米雪乳业有限公司。
探索建立“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工作模式。通过实施光伏扶贫、组建畜牧业合作社、挖掘旅游资源、开办加油站、蜂窝煤场、汽车维修等方式,实现村集体“清零”目标。2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8个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
同时,投资2.63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住房1314套,按照“自主选择、宜居宜业”的原则,建设入户路近1200公里,安置搬迁户1314户5291人。积极开展雨露计划,投资249.66万元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1130人,培训内容涉及裁缝、电工、石刻、泥塑、唐卡、烹饪、首饰加工、汽车驾驶等方面,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巩固了扶贫成果。
其中,投入750.04万元实施拉日村、叶青村旅游扶贫项目。目前,拉日村旅游项目实现良性运转,人均收入1191元,受益贫困人口126户386人;叶青村“长江第一湾”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受益贫困人口97户308人。
如今的治多,贫困渐行渐远,美丽抬头可见,村村有当家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草原深处的幸福故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