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上次去早市是什么时候?大概是四月的某一天吧,但算不得逛。因为目的太过明确,就是去买花,付过钱、拿起花,便匆匆挤入早高峰的人流里奔向了下一站。
说来有趣,从小到大我家前前后后搬了好多回,但总是离这个叫盐湖巷的早市不远。记忆里这早市被停过一阵子,可终究还是一片天天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去早市,最近的时候,
只需过一条马路;最远,步行也不过是20多分钟的路程。这个从小到大已经被我逛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早市,其实不过是一条算不得宽的小街道,白天是路,早上是早市。然而,它带给我的快乐却从未重复过。
记忆里早市没有现在这么长,只是现在的一半,而且也没有现在这样有区域的划分。这街是东西走向,摊贩们借路南北的人行道做着自己的小买卖。从西往东走,先是一卡车一卡车的水果,全是应季的果子,四季新鲜。然后是水产。虽然摊位不是很多,但淡淡的鱼腥味和东北口音的叫卖总能让你忍不住去多看几眼。再往西,有两三百米都是各样的蔬菜。期间会有许多副食穿插其中,自家的酸奶、海北的蜂蜜、还有刚出锅的热豆浆,小日子的美好在这吆喝叫卖中更显可爱。
再走,就是盐湖十字。这个不大的十字路口,既是人们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最能掀起早市小高潮的地方。没别的,就是因为人多,热闹!
过了这个路口,就是新宁路小学了。平常上学的日子里,在校门口值周的孩子眼睛总是忙得紧,因为这校门口可看的、能看的、好看的、得看的,都太多了。低年级学生家长在送孩子上学的这件事,在这,也变得不那么纯粹了。“呀,这香菇好新鲜!”“十块钱三斤!好便宜。”诸如此类的内心独白怕是很多妈妈、奶奶们在跟孩子说“上课好好听!”时,所开过的小差吧。瞧,李奶奶那飘向左边小摊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路过小学,两边的摊子依然热闹。路南,有几家并排的鲜肉摊,四川来的小老板熟练而准确地把顾客要的肉割好,再问下一位要多少的时候,便已经把上一位顾客所要的肉装好递了出去。不远处,架子车旁的回族小哥,正用青海话吆喝着车上的牛骨头。锋利的斧头和笨重的案板,想来要算是整个早市上最霸气的劳动工具了。
在这一带路北因为有学校,人行道变得窄了,小摊也多是卖菜的。再往东,有个丁字路口。跟前面十字路口的车水马龙不同,这里很少有车,比肩接踵的全是人。沿着丁字路口往南,鲜花、盆栽、花盆、花瓶全在这里集结。在早市上,我走得最慢的就是这里了,抬着笑脸的朵朵鲜花总也看不够,又不能全买走。在买花看花、讨价还价间,日子就像花瓣落地匆匆而过。
看完花,再回到主路继续往西走,就更有意思了。印着大花的妈妈装、各色的丝巾围巾、某某厂又低价出售的皮鞋、三无的祖传膏药、钥匙扣、挖耳勺、床单,等等等等吧。家用日常各项,似乎只有你想不到却没有你找不到的。尽管样式、质量还有待商榷,可不管怎样,这有啊。这一段还没走完,耳朵里就已经能听见新宁路上的车声了,果不然没走几步,眼前就是大马路了。看到了这马路就意味着这一趟早市又逛完了。
“忙”、“没时间”这看起来不是理由的借口,却成了我去不成早市的主要原因。现在回想起以前在早市上慢慢逛的感觉实在是美妙。美的是,阳光落在脸上的耀眼;妙的是,看那来来往往的人。牵着手的、提着筐的、拉着车的、溜着狗的;瞅瞅这、瞧瞧那;溜溜达达、晃晃悠悠地走着、逛着;问问你的菜,再询询他家的价;喜欢的、高兴了买一点回家,不中意的尽可走过去,不用回头也不怕后悔,大不了折回来再买就是了。
还当小朋友的时候,早市对我是有莫大的吸引力的。不仅能解馋,还能顺带着能有理有据的挥霍掉本应趴在桌上对付假期作业的一上午。这怎能不让那时的我兴奋呢。而现在,偶尔得了空闲去趟早市,即便什么也不买,赖在人群中看看这里的一切,便会觉得生活是依旧如此美好。而逛早市也就不仅仅是为了去买东西了,更像是休息也更像是一种充电。
人生如意的那一二件事,连同那不如意的十之八九,都沉浸在从早市路两旁树梢上落下的树影里。在这满是烟火气的街上、在南腔北调的叫卖声中、各色吃食间,日子才更有滋味。(文/六六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