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马振龙 朵海平 摄影报道) 8月29日,“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参观“生态之窗”,了解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在“生态之窗”大屏幕前,网媒记者通过远程视频观看了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昂赛澜沧江大峡谷、昆仑山玉珠峰南坡、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等点位实时监测情况,当清晰的自然保护,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图像显示在屏幕上时,引起现场记者们的阵阵掌声。中国西藏网记者孔夏感慨地说:“看到画面上传来的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尤其是藏羚羊大规模迁徙的画面,这种自然和谐的美丽景象,让我心情非常激动,这是青海对生态采取很多保护措施的成果。”
2016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一年来,青海省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从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这“环保三大战役”入手,努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成绩斐然。
要保护,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建立高效的观测、监测系统。近年来,以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基础,青海省加快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生态地面监测站网体系、生态综合数据资源中心等基础能力建设。为更好地推动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实时监测展示重点区域和典型生态类型的生态环境状况及自然景观,在推动“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基础上,按照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及野生动物典型活动区域分布特点,启动青海“生态之窗”建设工作暨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远程视频观测系统,建立了网络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近距离观览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远程实时高清视频观测和监控。
“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可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精确观测,系统智能化程度高、实时性强,运行可靠、技术先进。可对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典型区位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远程网络视频观测,并通过数字化网络将视频监控数据实时传输至省环保厅。”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向网媒记者介绍。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建设完成了果洛州黄河源鄂陵湖、扎陵湖、玛多县野马岭等19个观测点位。省环保厅还对中科院和省林业厅已建观测系统进行了接入整合工作,青海湖三块石、海心山、互助北山林场等观测视频可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时查看。
对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过去一直是青海省的薄弱环节。今年,青海省争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82亿元,用于格尔木冶金工业园区和甘河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区域污染场地调查和海北铬污染土治理、付家寨铬渣污染场地应急处置、黄南州原同仁县多哇乡金矿废渣污染土壤修复等项目。同时,启动了西宁七一路延长段和原海北化工厂受污染场地的修复与治理,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
为了增强土壤污染防控能力,青海省结合实际成立了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办公室,完成了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初稿的编制,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
与此同时,突出重点,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参照2016年同期水平测算,今年1月至7月,全省8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0.79%,较去年同期上升5.1个百分点;PM2.5未达标地区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下降17.5%。其中,西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1%,较去年同期增加4.2个百分点。
水污染的治理,一年来,青海省环保厅持续发力,强势推进水环境保护,全力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动态更新和入库项目争取工作,我省共有66个项目顺利进入中央水专项项目库中。督促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湟源等9处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即将建成运行,黑泉水库等8个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进入工程验收阶段,湟水河干流黑嘴桥河段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也已陆续开工建设。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谋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我省“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范围,目前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基础奖补资金20亿元已到位。
据监测,上半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以上,湟水河出境民和桥断面水质为Ⅳ类、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