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东新闻

烟台印象·守艺人周志娟:结缘绒绣50年 针飞线舞半辈子

时间:2018-03-08

前言:她们,身怀民俗技艺,一件事坚持了半辈子。她们不忘初心,将技艺传承作为自己终生事业。她们就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女传承人。

3月,胶东在线联合烟台市文化馆推出“致敬优秀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三八献礼丨寻找身边的烟台非遗女传承人”主题采访。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女传承人的艺术世界,感受她们的奋斗故事。第一期为大家介绍烟台绒绣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娟,了解她结缘绒绣,穿针引线半辈子的传承故事。

周志娟在绣制绒绣

胶东在线3月8日讯(记者 孙宗顺 高安娜)如果说当下流行的十字绣是一幅画,那么绒绣就是一幅独特的油画,多了些许厚重之感和东方的写意,被称为“东方油画”。7日,记者来到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烟台绒绣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娟的家中,了解她与绒绣结缘,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针线情。

巧夺天工 墙上绒绣作品与油画真假难辨

进入周志娟家中,到访者都会被墙上悬挂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画像吸引,画面中拿破仑给人以激越向上的冲击力,常有人误以为这是一幅油画,凑近细看才发现这是一幅绒绣作品。

今年74岁的周志娟退休后没闲着,绒绣技艺是她的心头肉,家中墙壁上挂着各种她的绒绣作品,远看与油画无异。绒绣色彩丰富好看,也是难点之一,在悬挂的作品中,她创作的小猫、少女等作品表情传神,色彩处理到位,堪称照片翻版,令人称奇。

周志娟还有许多压箱底作品,其中一幅有猫和鱼缸形象的绒绣作品栩栩如生,半透明状的鱼缸效果是她得意之作。“这幅作品很少对外展出,曾经有一位从事美术创作的老师,看到我的绒绣效果很吃惊,他追着问我怎么实现的,还和我进行了深度地创作经验交流。”周志娟说。

周志娟正在绣制的作品

激情岁月 难忘学徒成长之路铸工匠品质

儿时,喜欢绘画的周志娟还为课业作品得分低而向老师诉苦。未曾想,这份绘画爱好,竟成了她长大后就业的基础条件。周志娟说她是打心眼里喜欢绒绣工作,因为爱它,所以做起来就有趣,格外有成就感。

从1964年参加工作与绒绣结缘开始,周志娟50多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半辈子献给了烟台绒绣。非美术科班出身,面临诸多专业问题,周志娟便常到图书馆借阅各种和绘画相关的书,充实自己的美术知识,然后运用到工作中。同时,她还喜欢绣一些复杂的作品,借此锻炼自己,以达到绣出更杰出作品的目标。

“当时从200多人中选出不到30人进入工厂学徒,学徒三年,特别难忘。那时候对绒绣认识是朦胧的,出于对绒绣的爱好,业余时间也在钻研。有一次单位选派我们去上海学习技法,后来我绣了一幅彝族姑娘,展出后,得到了带队老师‘抓型准、色彩丰富、用色大胆’的评价,当时我特别高兴。”周志娟说。

在绒绣技艺日臻完善的路上,周志娟逐渐掌握起稿、配线、绣制、加工等技法,也接到了更重的绣制任务。1977年,周志娟在内共43名绣工分工合作,耗时58天,绣出《祖国大地》壁画,以祖国壮丽山河为主题,画面气势磅礴,光芒四射。“当时夏天绣,特别累。绣完后周边的人看到后拍手叫好,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周志娟说。

从此之后,周志娟便在高档绒绣艺术精品创作上一路向前,退休后被返聘依旧手不停歇,绣不间断。

周志娟家中悬挂的绒绣作品

守住平淡 盼发掘优良学徒释放新活力

说到烟台绒绣今后的发展,周志娟忧心忡忡。绒绣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面临传承力量少、资金少、组织保障低等问题。“一幅好的作品,从选材到选线,再到出厂,少则半年多则一年,耗时耗力,成本也大,这个活儿年轻人坚持不下来。”周志娟说。

2011年,周志娟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的绒绣作品《贤明带来和平与丰收》,斩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这幅取材于法国名画家西蒙·乌埃的油画作品,画作色彩丰富、人物形象极其生动。作为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无疑是对烟台绒绣的一种激励。

获奖后的周志娟心中对绒绣事业发展更加坚定,积极投身非遗传承中,前往济南大学、山东省青年政治学院、烟台残联、烟台新华书店等地方讲解绒绣技艺,播散传承种子。现在,周志娟还是一家企业的技术顾问,亲自给一线绣工教授技法,已经传承创作的京剧花旦和金丝猴作品,既有老师傅经验,又有徒弟新方法,这让周志娟看到了希望。

“我与绒绣结缘50多年,掌握了一些技法和经验,我愿意传授给更多的人,同时也鼓励创新,发扬新一代人在绒绣制作上的新方法。”周志娟说。

  • 上一篇:德州小麦进入返青期 气象部门提醒尽早浇小麦返青水
  • 下一篇:春来了!济南趵突泉的花都偷偷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