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6月6日讯(记者 郭静 李振利 亓子涵 刘海宁 威海台 刘少杰 王树啟)今天是全国第三个“放鱼日”,主题为“增殖水生生物、促进绿色发展”。山东省增殖放流月活动今天正式启动。
上午,在荣成增殖放流现场,随着一个个水桶倾泻而下,7500万单位的大泷六线鱼、圆斑星鲽、海蜇、中国对虾被投放到大海。
大学生志愿者张志华觉得,“放流不是一天两就可以的事情,但是通过一个持续的循环,让大家有一个理念的话,以后对于保护海洋环境都会是一个促进作用。”
增殖放流是国际上认可的保护与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有效方式,在山东,这一活动已坚持了十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苗种从培育到入海,都得经过层层“选拔”。为确保效果,今年山东还在全国首次启用媒体监督,严把验收关。山东省海洋渔业厅厅长王守信告诉记者,“无论是它的经济生态还是社会效益效果都非常明显,比如说它的经济效益,我们测算了一下,它的投入产出是1:17,也就意味着我们投入一块钱,要产出17块钱的效益,所以对我们渔民的增收,对沿岸渔民的致富有都发挥了很大的积极的这种效应。”
除主会场荣成外,今天,青岛、烟台、泰安、滨州、日照等多地,都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了增殖放流活动。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山东累计增殖放流各类苗种480亿单位,回捕海洋增殖放流资源52万吨,实现产值165亿元。2017年,全省增殖放流规模预计将超过70亿单位。
山东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副主任王云中建议,“随着放流资金的不断增加,放流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也是要把经济物种的放流逐渐向生态型的放流去转,我们会更注重生物链的修复,真正达到恢复渔业资源,恢复水生生物这样一个效果。”